鍥而不舍企業家靈魂
2003-01-16
作者:《21世紀經濟報道》
嘉賓
胡成中
德力西集團董事局主席
劉漢元
通威集團總裁
徐明
實德集團董事長
主持
張庭賓/戴波
21世紀經濟報道編委
張庭賓:三位企業家無論出生、年齡還是氣質包括各自成長的環境都截然不同,但是你們有一個共同點就足夠了,就是都成長為中國民間的商業領袖,那你們認為,作為企業家,精神和靈魂里面最重要的是什么素質?
徐明:我認為一個企業的發展初期,企業家個人魅力、個人品質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要靠一定的制度來約束。
如果是五個人拉面館的話,老板的工作精神對這個拉面館其他四個的影響會非常大;但如果你做一個五千人的企業,老板天天到工廠一線,到磨具車間去修每個磨具,這種精神不一定會極大壓抑企業發展。我去年五個月是在海外的,2003年我會有7個月在海外,在大連生產基地不會超過一個月,這樣一來,制度保證要比個人魅力重要得多。
當然作為企業家,在創業初期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種鍥而不舍的精神,對什么事情要有刨根問底的精神;第二就是要順其自然,或者說追求本身要合理;第三,企業家必須有社會責任感。
劉漢元:首先我贊同徐總這種鍥而不舍的精神,尤其是在企業發展的初期以及中期。
那么如何真正使企業在一定制度下有效運行呢?我認為有兩個過程。
前期的工作要讓企業有一個真正的靈魂。如果一個企業文化是假的、空的,很難讓企業員工形成共同認識,也就很難變成他們潛移默化的行為準則。
第二點,企業家何時從具體事務中脫身,更多的時候把握你的高層和中層,如何評價你的資源,包括人、財、物、市場管理等等資源。你的重要責任是控制一種正常的節奏,把握企業的發展方向和把握讓這個企業持續、良性的發展。
胡成中:我來自溫州,溫州的創業精神在全國乃至國際上都比較出名,溫州人有那種勁頭就是:既能當老板又能睡地板。
我覺得,溫州人體現了這么一句話,就是勤奮加智慧。1980年代,城市里的人聰明但比較懶,山里的人呢比較勤奮但智商不夠。溫州的創業精神是兩者最好的結合。德力西也是一樣,從小到大,從無到有,創業、創業、再創業,發展、發展、再發展。
戴波:你們的企業從小到大然后再慢慢做強的時候,肯定會碰到很多挫折或者失敗,你們覺得這么多年的發展中,企業的哪一件挫折或者打擊對你們影響最大。你們是怎么在難關處挺過來的?
胡成中:首先說失敗吧,我認為大的失誤沒有,小失誤是有的,或者是有某些嘗試性投資的失敗。比如說,我們曾經投資一種節能燈產品,大概是五百萬吧;還有一個是摩托車的起動電機也是投了五六百萬。這兩個項目運作了兩、三年后證明是失敗的,因為當時企業規模、產品檔次的定位都有問題。但這些失敗都是我們此后成功的經驗。
劉漢元:我們在努力避免失敗。
至今將近20多年的時間里,真正讓我難忘的一個失敗還是在1983年底為了做試驗申請五百元人民幣借貸的那次失敗。五百塊錢的貸款申請報告,從鄉政府到縣財政局,最后到地區財政局去審批都以失敗告終。20年來,這個細節的失敗是讓我記憶深刻。
為了防范失敗,我們兢兢業業、認認真真從各方面反復推敲企業的每一步,所以我們走過了一個很穩健的發展過程。我們控制風險的原則是,任何時候這個企業某個事情的失敗都不能夠讓你一敗涂地,控制好這種風險,你在面對失敗的時候將會非常坦然,因為失敗不會影響你往前繼續走好。
徐明:我們時時刻刻都在克服困難,因為我們工作的過程就是克服困難的過程,每天都要自己戰勝自己,我覺得實德總共這十年,我們差不多天天都碰到困難,天天都在與困難打交道,因此我們實德提出來,把開會看成是學習,工作看成是樂趣。實際上就是說,我們只有正視這些困難,才能有信心、有能力、有鍥而不舍的精神來解決這些困難。
胡成中
德力西集團董事局主席
劉漢元
通威集團總裁
徐明
實德集團董事長
主持
張庭賓/戴波
21世紀經濟報道編委
張庭賓:三位企業家無論出生、年齡還是氣質包括各自成長的環境都截然不同,但是你們有一個共同點就足夠了,就是都成長為中國民間的商業領袖,那你們認為,作為企業家,精神和靈魂里面最重要的是什么素質?
徐明:我認為一個企業的發展初期,企業家個人魅力、個人品質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要靠一定的制度來約束。
如果是五個人拉面館的話,老板的工作精神對這個拉面館其他四個的影響會非常大;但如果你做一個五千人的企業,老板天天到工廠一線,到磨具車間去修每個磨具,這種精神不一定會極大壓抑企業發展。我去年五個月是在海外的,2003年我會有7個月在海外,在大連生產基地不會超過一個月,這樣一來,制度保證要比個人魅力重要得多。
當然作為企業家,在創業初期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種鍥而不舍的精神,對什么事情要有刨根問底的精神;第二就是要順其自然,或者說追求本身要合理;第三,企業家必須有社會責任感。
劉漢元:首先我贊同徐總這種鍥而不舍的精神,尤其是在企業發展的初期以及中期。
那么如何真正使企業在一定制度下有效運行呢?我認為有兩個過程。
前期的工作要讓企業有一個真正的靈魂。如果一個企業文化是假的、空的,很難讓企業員工形成共同認識,也就很難變成他們潛移默化的行為準則。
第二點,企業家何時從具體事務中脫身,更多的時候把握你的高層和中層,如何評價你的資源,包括人、財、物、市場管理等等資源。你的重要責任是控制一種正常的節奏,把握企業的發展方向和把握讓這個企業持續、良性的發展。
胡成中:我來自溫州,溫州的創業精神在全國乃至國際上都比較出名,溫州人有那種勁頭就是:既能當老板又能睡地板。
我覺得,溫州人體現了這么一句話,就是勤奮加智慧。1980年代,城市里的人聰明但比較懶,山里的人呢比較勤奮但智商不夠。溫州的創業精神是兩者最好的結合。德力西也是一樣,從小到大,從無到有,創業、創業、再創業,發展、發展、再發展。
戴波:你們的企業從小到大然后再慢慢做強的時候,肯定會碰到很多挫折或者失敗,你們覺得這么多年的發展中,企業的哪一件挫折或者打擊對你們影響最大。你們是怎么在難關處挺過來的?
胡成中:首先說失敗吧,我認為大的失誤沒有,小失誤是有的,或者是有某些嘗試性投資的失敗。比如說,我們曾經投資一種節能燈產品,大概是五百萬吧;還有一個是摩托車的起動電機也是投了五六百萬。這兩個項目運作了兩、三年后證明是失敗的,因為當時企業規模、產品檔次的定位都有問題。但這些失敗都是我們此后成功的經驗。
劉漢元:我們在努力避免失敗。
至今將近20多年的時間里,真正讓我難忘的一個失敗還是在1983年底為了做試驗申請五百元人民幣借貸的那次失敗。五百塊錢的貸款申請報告,從鄉政府到縣財政局,最后到地區財政局去審批都以失敗告終。20年來,這個細節的失敗是讓我記憶深刻。
為了防范失敗,我們兢兢業業、認認真真從各方面反復推敲企業的每一步,所以我們走過了一個很穩健的發展過程。我們控制風險的原則是,任何時候這個企業某個事情的失敗都不能夠讓你一敗涂地,控制好這種風險,你在面對失敗的時候將會非常坦然,因為失敗不會影響你往前繼續走好。
徐明:我們時時刻刻都在克服困難,因為我們工作的過程就是克服困難的過程,每天都要自己戰勝自己,我覺得實德總共這十年,我們差不多天天都碰到困難,天天都在與困難打交道,因此我們實德提出來,把開會看成是學習,工作看成是樂趣。實際上就是說,我們只有正視這些困難,才能有信心、有能力、有鍥而不舍的精神來解決這些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