績優公司難以直接上市,買殼企業身陷重圍 劉漢元委員感嘆——蝸牛背著重重的“殼”
2003-03-08
作者:《經濟日報》
“這幾年我們看了20多個‘殼’,結果沒有一個敢鉆進去!”通過近年來對“殼資源”的“望、聞、問、切”,全國政協委員、通威企業集團董事長劉漢元對股市如何健康發展,頗有心得。
殼資源有“殼”無“肉”
我國股市的現狀是,一些業績優良的企業難以直接上市,只得另辟蹊徑,走借殼上市之路。
據統計,1994年買殼上市的有2家,到1999年達84家,呈急劇上升的趨勢。在1996年—1998年間,共有46家民營企業上市,其中有27家是買殼上市,比重達58.7%。1998年上市的24家民營企業中有19家是買殼上市,比重高達79.2%。這表明,買殼上市已成為民營企業進入證券市場的主要方式。
這種情況造成殼資源價格畸高,實際轉讓價格一般高于凈資產價格的20%—30%,有的每股轉讓溢價率甚至高達100%以上。往往一家經營業績很差的上市公司的“殼”,卻賣出非常高的價格。據不完全測算,1994年買殼上市的交易總金額為0.94億元,1995年為5.7億元,1997年27.16億元,1998年97.9億元,而1999年則高達192.2億元。6年間耗散了300多億元的社會資金!
不能承受的“買殼”之重
不僅如此,買殼上市的企業在轉讓價格方面付出高額成本后,還要在殼資源公司的重組上付出高昂的代價。其一,買殼公司將背上“殼”公司沉重的負債;其二,買殼公司要為解決種種歷史遺留問題而疲于奔命;最后,由于這些以及其它問題的拖累,上市公司無法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財力去擴展原有績優業務、開發有潛力的新業務,經營業績每況愈下,使企業陷入經營泥潭而不能自拔。
劉漢元委員說,現在民營企業的規模大多在幾千萬到一兩億元之間,購買1個殼資源的巨大代價足以損壞企業正常運轉的馬達。
根據有關專家對1997年到1999年三年內重組的上市公司的實證分析,這些公司普遍存在著“重組—惡化—再重組”的惡性循環現象。其中,科利華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從事教育軟件開發的科利華為了上市,于1999年買下困難重重的上市公司“阿城鋼鐵”。但是在重組方面花費4億多元的科利華,仍然不能扭轉阿城鋼鐵的虧損局面,最終阿城鋼鐵不得不于2001年停產。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讓績優企業輕裝上陣
劉漢元認為,如果我們的股市能夠不惟“成份”,形成正常進出機制,那么很多優良的企業就不會在殼資源購買方面付出高昂的轉讓成本,就可能順利地在股市上籌集到必要的資金,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給投資者豐厚的回報,使我國股市成為能吸引大量社會資金的投資沃土。
劉漢元建議,在加強監管的同時,必須加快績優公司的上市速度,以“優”驅“劣”,才能盡快改善上市公司主體質量,才能與中國目前的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相適應,才能有效發揮資本市場在現代經濟中的資源配置作用,建設一個健康而又生機勃勃的中國股市。(文/本報記者 鄭慶東 徐立京)
殼資源有“殼”無“肉”
我國股市的現狀是,一些業績優良的企業難以直接上市,只得另辟蹊徑,走借殼上市之路。
據統計,1994年買殼上市的有2家,到1999年達84家,呈急劇上升的趨勢。在1996年—1998年間,共有46家民營企業上市,其中有27家是買殼上市,比重達58.7%。1998年上市的24家民營企業中有19家是買殼上市,比重高達79.2%。這表明,買殼上市已成為民營企業進入證券市場的主要方式。
這種情況造成殼資源價格畸高,實際轉讓價格一般高于凈資產價格的20%—30%,有的每股轉讓溢價率甚至高達100%以上。往往一家經營業績很差的上市公司的“殼”,卻賣出非常高的價格。據不完全測算,1994年買殼上市的交易總金額為0.94億元,1995年為5.7億元,1997年27.16億元,1998年97.9億元,而1999年則高達192.2億元。6年間耗散了300多億元的社會資金!
不能承受的“買殼”之重
不僅如此,買殼上市的企業在轉讓價格方面付出高額成本后,還要在殼資源公司的重組上付出高昂的代價。其一,買殼公司將背上“殼”公司沉重的負債;其二,買殼公司要為解決種種歷史遺留問題而疲于奔命;最后,由于這些以及其它問題的拖累,上市公司無法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財力去擴展原有績優業務、開發有潛力的新業務,經營業績每況愈下,使企業陷入經營泥潭而不能自拔。
劉漢元委員說,現在民營企業的規模大多在幾千萬到一兩億元之間,購買1個殼資源的巨大代價足以損壞企業正常運轉的馬達。
根據有關專家對1997年到1999年三年內重組的上市公司的實證分析,這些公司普遍存在著“重組—惡化—再重組”的惡性循環現象。其中,科利華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從事教育軟件開發的科利華為了上市,于1999年買下困難重重的上市公司“阿城鋼鐵”。但是在重組方面花費4億多元的科利華,仍然不能扭轉阿城鋼鐵的虧損局面,最終阿城鋼鐵不得不于2001年停產。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讓績優企業輕裝上陣
劉漢元認為,如果我們的股市能夠不惟“成份”,形成正常進出機制,那么很多優良的企業就不會在殼資源購買方面付出高昂的轉讓成本,就可能順利地在股市上籌集到必要的資金,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給投資者豐厚的回報,使我國股市成為能吸引大量社會資金的投資沃土。
劉漢元建議,在加強監管的同時,必須加快績優公司的上市速度,以“優”驅“劣”,才能盡快改善上市公司主體質量,才能與中國目前的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相適應,才能有效發揮資本市場在現代經濟中的資源配置作用,建設一個健康而又生機勃勃的中國股市。(文/本報記者 鄭慶東 徐立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