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行中國:解讀劉漢元成功創業的心路歷程 展現通威順風順水的發展之路(三)
2003-09-20
作者:《通威報》主編:黃其剛
歷史以驚人的相似輪回
當這場仿佛久遠仿佛古老的故事
就在我們面前
劉漢元已開始左右他自己的事業天平
逆水而行,再次凸顯了他的過人才智
1990年7月,劉漢元一直使用的"科力"飼料商標被告知已有其他企業注冊在先,經慎重思考并多方征求意見后,他將新的商標定名為"通威",寓意"通力合作,威力無窮"。
隨著集約化養殖技術的推廣和養殖水平的提高,1991年,通威飼料總產銷量已達到5600噸,形勢的急劇發展使占地僅八分地的通威飼料廠捉襟見肘,劉漢元決定擇址建新廠。
眉山城北。
1992年1月10日,通威眉山新廠奠基。隨后的幾個月里,劉漢元不可思議地再次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自籌資金1000多萬元的廠,僅用了不到6個月的時間即在眉山城北建起了一座現代化的大型飼料廠--四川通威飼料有限公司。
這是1992年,中國歷史上的春天,通威發展史上的春天。公司新建的漂亮廠房,伴隨著轟隆隆的機器聲,瞬間打破了往日的沉寂,來來往往的客商和鄉親們,一齊向心中的"漢元"伸出大拇指。央視著名主持人趙忠祥主持并見證了這歷史性的一刻。通威也由此真正將自身命運與國家、社會發展脈搏緊緊相連!
如果說前期建設上的困難還可以克服,那么接下來的管理難題則殘酷地擺在了劉漢元的面前--泥沙俱下的90年代初,根本沒有現成的民營企業發展經驗供自己借鑒!20多歲的劉漢元,面對一個規模宏大的新生企業,他能經受考驗嗎?
"9.20"之后,劉漢元開始冷靜地思考企業的現狀和未來。他認為通威當務之急是需要人才,需要一大批真正懂企業經營、有管理經驗的人來運作,而這還不夠,通威要持續快速地健康發展,還需要文化,需要在規章制度中在每一個細節中蘊涵沉積通威文化。
不久,劉漢元破天荒地做出驚人之舉,出高價在《四川日報》刊登整版套紅人才招聘廣告。這種做法,在1992年是難以想象的。劉漢元求賢若渴,水產校同學請來了,留學國外的回來了,人員陸續到位,通威在摸索中走一步,總結一步,發展一步。
劉漢元經常這樣講,一個太年輕的企業不可能有厚實的文化,只有樸素地做每一件事,說每一句話,天長日久,凝重而富有影響的企業文化才會形成。此后不久,通威制定出了自己的第一本《員工手冊》,該手冊對通威的使命、愿景、目標、理念及通威人的基本行為規范做出了完整清晰的表述。
通威在企業管理上逐漸表現出"初生牛犢不怕虎"、立大志成大事的氣魄,公司建起了現代意義上的公司大門,門口高高數起了三根旗桿,懸掛起了鮮艷的五星紅旗和通威旗,每周一全體員工準時舉行升旗儀式,風雨無阻,同聲高唱《通威之歌》……
"開墻放綠"、"升旗唱歌",在通威向現代企業穩步前進的表象背后,是企業內部正發生著的巨大質變。
1992-1994年三年時間,劉漢元和他的管理人員,先后為通威確立了"誠、信、正、一"的經營理念、"追求卓越,奉獻社會"的企業宗旨,以及文化、經濟、社會三大使命。
時至今日,通威所確定的這些理念、宗旨和使命,早已顯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在通威,有其每個員工很難用語言表達的潛在規范,每一位員工的身上都打上了通威企業文化的烙印,言而由衷、情不自禁地按照通威的行為規則為公司事業而辛勤耕耘。
做到這一點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通威一直注重培養團隊精神,真正發揮團隊成員的積極性、參與性和創造性,最終實現客戶、企業、員工的三贏局面。這是通威的核心競爭力之所在,也是通威能夠持久發展的關鍵。
1994年,通威在業內率先導入CIS,更是這一階段全面塑造企業形象的典型標志。從94年算起到現在近十年過去了,在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今天,很多企業仍在將VI等同于CI,并將之作為企業宣傳的"賣點",由此可見企業之間的巨大落差所在。
導入CI,通威不僅做得早,而且抓住了其中最關鍵的部分,從內到外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企業形象識別體系。通威認為,品牌并不僅僅是一個名字,或者一個商標,它涵蓋了企業運作的方方面面。
通威是個會學習善于學習的企業。在當時能夠高瞻遠矚地達到這樣的思想和認識高度,除了人才引進的因素外,更多的是在前進中摸索,在摸索中超越。這樣的學習力,一開始就為形成務實、包容、開放和謙遜的通威文化奠定了基礎,而很多企業就是現在也做不到、做不好這一點。
企業不賺錢是對社會資源的最大浪費。為此,劉漢元為通威確立了一套"確保用戶獲得最大經濟效益的質量方針和質量保障體系"的經營目標。通威這么多年堅定不移貫徹的"利潤觀"也表明,"在充分的市場競爭中,利潤來源于企業超過行業平均水平的附加給產品使用價值中的一部分。" 十多年來,通威飼料"性價比最優"的產品定位,無不力求為養殖戶帶來更高效益和更大收獲。公司認為,通威飼料只是一個中間環節,老百姓要靠它去喂魚,靠它賺錢、致富,來不得半點馬虎和虛假!
后來,劉漢元去清華大學演講,他說,"誰引導農民致富,誰和農民一同致富;誰和農民搶飯碗,誰沒有飯碗。所以誰做的事情是為農民的飯碗里添肉加油,誰就會獲得成功。"再后來,劉漢元到北大MBA班演講,他再次重申這種觀點。由此可見其重視程度。
通威將用戶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并從服務、質量、技術等方面全方位地予以保障,這除了是對一個現代企業永續發展的基本要求,事實上,劉漢元和他的通威還有極為深切的農業、農村、農民"三農"情節。劉漢元生于農村,長于農村,富于農村,通威更是如此,發源于水,茁壯于土,沒有任何看輕農民、看輕經銷商養殖戶的理由。
回顧通威,我們可以這樣講,一個企業也好,還是一個個體的人也好,想要有所成就,如果沒有鍥而不舍地追求一個目標和方向的精神,不能夠集中精力、充滿激情地去為之努力,這是難以想象的。通威走過了這樣一條路,而且很扎實很健康地不斷前進和發展,正是這種鍥而不舍的精神和創業的激情,賦予了通威持續快速發展的原動力。
劉漢元在很多場合都強調這個觀點,他說,"企業家必須具備鍥而不舍的精神,尤其是在企業發展的初期,能夠鍥而不舍的追求某件事情,并長期保持對這件事情的激情,那么這就是一個企業或企業家成功的基本保證。如果三天兩頭興趣大起大落,一會兒對這個行業熱心,一會兒對那個行業熱心,這就難以做成一個大的產業,也是我們很多民營企業提不高、長不大、站不直、挺不住的重要原因。"
這一發展階段,至少帶給了通威一點很重要的啟示:運用現代企業制度來經營企業,特別是處于創業初期的企業生存及未來的發展至關重要。海闊魚躍,通威開始了他第三步戰略大轉移。
當這場仿佛久遠仿佛古老的故事
就在我們面前
劉漢元已開始左右他自己的事業天平
逆水而行,再次凸顯了他的過人才智
1990年7月,劉漢元一直使用的"科力"飼料商標被告知已有其他企業注冊在先,經慎重思考并多方征求意見后,他將新的商標定名為"通威",寓意"通力合作,威力無窮"。
隨著集約化養殖技術的推廣和養殖水平的提高,1991年,通威飼料總產銷量已達到5600噸,形勢的急劇發展使占地僅八分地的通威飼料廠捉襟見肘,劉漢元決定擇址建新廠。
眉山城北。
1992年1月10日,通威眉山新廠奠基。隨后的幾個月里,劉漢元不可思議地再次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自籌資金1000多萬元的廠,僅用了不到6個月的時間即在眉山城北建起了一座現代化的大型飼料廠--四川通威飼料有限公司。
這是1992年,中國歷史上的春天,通威發展史上的春天。公司新建的漂亮廠房,伴隨著轟隆隆的機器聲,瞬間打破了往日的沉寂,來來往往的客商和鄉親們,一齊向心中的"漢元"伸出大拇指。央視著名主持人趙忠祥主持并見證了這歷史性的一刻。通威也由此真正將自身命運與國家、社會發展脈搏緊緊相連!
如果說前期建設上的困難還可以克服,那么接下來的管理難題則殘酷地擺在了劉漢元的面前--泥沙俱下的90年代初,根本沒有現成的民營企業發展經驗供自己借鑒!20多歲的劉漢元,面對一個規模宏大的新生企業,他能經受考驗嗎?
"9.20"之后,劉漢元開始冷靜地思考企業的現狀和未來。他認為通威當務之急是需要人才,需要一大批真正懂企業經營、有管理經驗的人來運作,而這還不夠,通威要持續快速地健康發展,還需要文化,需要在規章制度中在每一個細節中蘊涵沉積通威文化。
不久,劉漢元破天荒地做出驚人之舉,出高價在《四川日報》刊登整版套紅人才招聘廣告。這種做法,在1992年是難以想象的。劉漢元求賢若渴,水產校同學請來了,留學國外的回來了,人員陸續到位,通威在摸索中走一步,總結一步,發展一步。
劉漢元經常這樣講,一個太年輕的企業不可能有厚實的文化,只有樸素地做每一件事,說每一句話,天長日久,凝重而富有影響的企業文化才會形成。此后不久,通威制定出了自己的第一本《員工手冊》,該手冊對通威的使命、愿景、目標、理念及通威人的基本行為規范做出了完整清晰的表述。
通威在企業管理上逐漸表現出"初生牛犢不怕虎"、立大志成大事的氣魄,公司建起了現代意義上的公司大門,門口高高數起了三根旗桿,懸掛起了鮮艷的五星紅旗和通威旗,每周一全體員工準時舉行升旗儀式,風雨無阻,同聲高唱《通威之歌》……
"開墻放綠"、"升旗唱歌",在通威向現代企業穩步前進的表象背后,是企業內部正發生著的巨大質變。
1992-1994年三年時間,劉漢元和他的管理人員,先后為通威確立了"誠、信、正、一"的經營理念、"追求卓越,奉獻社會"的企業宗旨,以及文化、經濟、社會三大使命。
時至今日,通威所確定的這些理念、宗旨和使命,早已顯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在通威,有其每個員工很難用語言表達的潛在規范,每一位員工的身上都打上了通威企業文化的烙印,言而由衷、情不自禁地按照通威的行為規則為公司事業而辛勤耕耘。
做到這一點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通威一直注重培養團隊精神,真正發揮團隊成員的積極性、參與性和創造性,最終實現客戶、企業、員工的三贏局面。這是通威的核心競爭力之所在,也是通威能夠持久發展的關鍵。
1994年,通威在業內率先導入CIS,更是這一階段全面塑造企業形象的典型標志。從94年算起到現在近十年過去了,在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今天,很多企業仍在將VI等同于CI,并將之作為企業宣傳的"賣點",由此可見企業之間的巨大落差所在。
導入CI,通威不僅做得早,而且抓住了其中最關鍵的部分,從內到外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企業形象識別體系。通威認為,品牌并不僅僅是一個名字,或者一個商標,它涵蓋了企業運作的方方面面。
通威是個會學習善于學習的企業。在當時能夠高瞻遠矚地達到這樣的思想和認識高度,除了人才引進的因素外,更多的是在前進中摸索,在摸索中超越。這樣的學習力,一開始就為形成務實、包容、開放和謙遜的通威文化奠定了基礎,而很多企業就是現在也做不到、做不好這一點。
企業不賺錢是對社會資源的最大浪費。為此,劉漢元為通威確立了一套"確保用戶獲得最大經濟效益的質量方針和質量保障體系"的經營目標。通威這么多年堅定不移貫徹的"利潤觀"也表明,"在充分的市場競爭中,利潤來源于企業超過行業平均水平的附加給產品使用價值中的一部分。" 十多年來,通威飼料"性價比最優"的產品定位,無不力求為養殖戶帶來更高效益和更大收獲。公司認為,通威飼料只是一個中間環節,老百姓要靠它去喂魚,靠它賺錢、致富,來不得半點馬虎和虛假!
后來,劉漢元去清華大學演講,他說,"誰引導農民致富,誰和農民一同致富;誰和農民搶飯碗,誰沒有飯碗。所以誰做的事情是為農民的飯碗里添肉加油,誰就會獲得成功。"再后來,劉漢元到北大MBA班演講,他再次重申這種觀點。由此可見其重視程度。
通威將用戶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并從服務、質量、技術等方面全方位地予以保障,這除了是對一個現代企業永續發展的基本要求,事實上,劉漢元和他的通威還有極為深切的農業、農村、農民"三農"情節。劉漢元生于農村,長于農村,富于農村,通威更是如此,發源于水,茁壯于土,沒有任何看輕農民、看輕經銷商養殖戶的理由。
回顧通威,我們可以這樣講,一個企業也好,還是一個個體的人也好,想要有所成就,如果沒有鍥而不舍地追求一個目標和方向的精神,不能夠集中精力、充滿激情地去為之努力,這是難以想象的。通威走過了這樣一條路,而且很扎實很健康地不斷前進和發展,正是這種鍥而不舍的精神和創業的激情,賦予了通威持續快速發展的原動力。
劉漢元在很多場合都強調這個觀點,他說,"企業家必須具備鍥而不舍的精神,尤其是在企業發展的初期,能夠鍥而不舍的追求某件事情,并長期保持對這件事情的激情,那么這就是一個企業或企業家成功的基本保證。如果三天兩頭興趣大起大落,一會兒對這個行業熱心,一會兒對那個行業熱心,這就難以做成一個大的產業,也是我們很多民營企業提不高、長不大、站不直、挺不住的重要原因。"
這一發展階段,至少帶給了通威一點很重要的啟示:運用現代企業制度來經營企業,特別是處于創業初期的企業生存及未來的發展至關重要。海闊魚躍,通威開始了他第三步戰略大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