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興通威
2003-09-20
作者:《進展:國際漁業》2000年第1期
1999年,總部設在成都高新區的通威集團取得的成果令人刮目相看:
以飼料為支柱產業,位列“全國500家最大私營企業”第二位的通威集團在去年大環境不好的情況下產銷量比上年增長約15%。該集團先后在河南、陜西、宜賓、綿陽、西昌、達川等地發展建立了一批新的子公司,并斥巨資建成了居國內一流水平的重慶通威30萬噸生產線,更大規模的廣東南海通威也已動工興建。1999年,通威牌系列魚飼料被授予“四川名牌”產品,集團飼料商標榮獲“四川省著名商標”稱號,四川省科委授予通威集團“星火科技示范企業”稱號,并榮獲省“標準化等級證書”,建成了通威集團水產研究中心等。在形勢極為困難的一年,通威集團卻能夠大發展,其成功的秘決到底在何處?
在通威采訪,縱觀其發展軌跡,我們發現,這家大型民營企業所以利稅連年增長,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依托科技求發展!通威集團研究所所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動物營養專家黃啟賢教授說:在通威,1+1不等于2,而是大于2,這大于的部分就是技術含量,就是科技!
通威的起步緣于現任董事長、總裁劉漢元1985年的一項偉大發明。當時年僅20歲的劉漢元學的是水產專業,針對當時水產養殖十分落后的狀況,他白手起家,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發明了“渠道金屬網箱式流水養魚”,創造了畝產3萬公斤魚的省內單位面積養魚最高紀錄。這項發明,榮獲“四川省水產科技進步一等獎”。1986年和1987年,國家科委和農業部分別將此項技術列為“星火計劃”項目和“豐收計劃”項目,在全國范圍推行。1986年,國家科委主任宋健專程到眉山視察流水網箱養魚,對這種因地制宜的養殖技術給予高度評價。次年全國“流水網箱養魚現場會”在眉山縣召開,劉漢元作了經驗介紹。
靠科技不僅改變了當時四川的水產養殖窘況,解決了“吃魚難”的現狀,更重要的是賦予了劉漢元一種強烈的、以科技求發展的思想意識。正因如此,通威在改變人們養殖方式的同時,又研制推廣了優質魚用配合飼料,進而建立現化代的飼料生產企業、組建集團。發展到今天,成為國內外擁有20余個子公司及百余個分支機構,年飼料生產能力逾百萬噸,并涉足電子、機械、貿易、大農業開發等行業的大型民營科技型企業。
通威集團的作法,也許能給我們以啟示:
在市場競爭中,他們除了不斷提高綜合管理水平外,緊緊抓住了“科技”這件法寶,以技術的進步,作為騰飛的前提和基石。
1999年,通威集團的研究開發工作得到進一步的提高。集團在成都、德陽、眉山等地分別建立了水產、畜禽、特種飼料等方面的試驗基地。全年累計投入實驗用資金兩百多萬元,專門參與科研的有60余人,共進行了148個項目試驗,比1998年增長70%,完成試驗報告148篇。同時研制開發并投入市場的新產品數十個,調整配方近百個….作為一家私營企業,進行如此規模的科研活動,并把科技與應用結合起來,這是十分難能可貴的。這也正是通威處處占先之所在!
充分的研究試驗和技術儲備,使通威可以針對不同的市場情況和地方差異隨時提供有科學依據的最優技術,生產出符合市場需求的、處于領先水平的產品,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
通威重視科技、依靠科技還體現在他們對產品生產過程中的嚴格質量控制。繼集團核心企業之后,重慶通威、涪陵通威、沙市通威、云南通威等子公司相繼在該省同行業率先通過ISO9002國際質量體系認證和國家產品質量方圓認證。在生產設備技術改造和更新換代上,通威集團更是不惜巨資。
通威堅持使用更先進更科學的設備和技術。因為他們深知:優異的品質和牢固的市場,源于真正領先的綜合的科研實力和技術水平。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在通威絕不只是一句空話,“科技”事實上給通威帶來的是巨大的動力和廣闊的前景!
隨著新年的到來,位于成都高新區新加坡工業園區,占地100余畝的“通威科技園”建設工程開始啟動。這里將建成通威以高科技為核心的科研、生產、管理與技術中心,并發展微電子、節能電光源等高科技項目。
迎著世紀之光,因科技而誕生、因科技而壯大的通威集團,必將因科技而騰飛!
“1+1大于2”。我們是否可以這樣理解:由于通威產品技術含量高,用戶使用后,得到了超值回報;又由于通威長期堅持“以科技為本”,他們的一切努力,必將超越平凡,達到輝煌!(王斌)
以飼料為支柱產業,位列“全國500家最大私營企業”第二位的通威集團在去年大環境不好的情況下產銷量比上年增長約15%。該集團先后在河南、陜西、宜賓、綿陽、西昌、達川等地發展建立了一批新的子公司,并斥巨資建成了居國內一流水平的重慶通威30萬噸生產線,更大規模的廣東南海通威也已動工興建。1999年,通威牌系列魚飼料被授予“四川名牌”產品,集團飼料商標榮獲“四川省著名商標”稱號,四川省科委授予通威集團“星火科技示范企業”稱號,并榮獲省“標準化等級證書”,建成了通威集團水產研究中心等。在形勢極為困難的一年,通威集團卻能夠大發展,其成功的秘決到底在何處?
在通威采訪,縱觀其發展軌跡,我們發現,這家大型民營企業所以利稅連年增長,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依托科技求發展!通威集團研究所所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動物營養專家黃啟賢教授說:在通威,1+1不等于2,而是大于2,這大于的部分就是技術含量,就是科技!
一
通威因科技而生。通威的起步緣于現任董事長、總裁劉漢元1985年的一項偉大發明。當時年僅20歲的劉漢元學的是水產專業,針對當時水產養殖十分落后的狀況,他白手起家,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發明了“渠道金屬網箱式流水養魚”,創造了畝產3萬公斤魚的省內單位面積養魚最高紀錄。這項發明,榮獲“四川省水產科技進步一等獎”。1986年和1987年,國家科委和農業部分別將此項技術列為“星火計劃”項目和“豐收計劃”項目,在全國范圍推行。1986年,國家科委主任宋健專程到眉山視察流水網箱養魚,對這種因地制宜的養殖技術給予高度評價。次年全國“流水網箱養魚現場會”在眉山縣召開,劉漢元作了經驗介紹。
靠科技不僅改變了當時四川的水產養殖窘況,解決了“吃魚難”的現狀,更重要的是賦予了劉漢元一種強烈的、以科技求發展的思想意識。正因如此,通威在改變人們養殖方式的同時,又研制推廣了優質魚用配合飼料,進而建立現化代的飼料生產企業、組建集團。發展到今天,成為國內外擁有20余個子公司及百余個分支機構,年飼料生產能力逾百萬噸,并涉足電子、機械、貿易、大農業開發等行業的大型民營科技型企業。
二
世紀之交,中國的企業經營者正經受著市場經濟“優勝劣汰”的嚴峻考驗,競爭異常激烈。在這樣的市場條件下,企業靠什么生存?又靠什么立足市場并謀求更大的發展?通威集團的作法,也許能給我們以啟示:
在市場競爭中,他們除了不斷提高綜合管理水平外,緊緊抓住了“科技”這件法寶,以技術的進步,作為騰飛的前提和基石。
1999年,通威集團的研究開發工作得到進一步的提高。集團在成都、德陽、眉山等地分別建立了水產、畜禽、特種飼料等方面的試驗基地。全年累計投入實驗用資金兩百多萬元,專門參與科研的有60余人,共進行了148個項目試驗,比1998年增長70%,完成試驗報告148篇。同時研制開發并投入市場的新產品數十個,調整配方近百個….作為一家私營企業,進行如此規模的科研活動,并把科技與應用結合起來,這是十分難能可貴的。這也正是通威處處占先之所在!
充分的研究試驗和技術儲備,使通威可以針對不同的市場情況和地方差異隨時提供有科學依據的最優技術,生產出符合市場需求的、處于領先水平的產品,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
通威重視科技、依靠科技還體現在他們對產品生產過程中的嚴格質量控制。繼集團核心企業之后,重慶通威、涪陵通威、沙市通威、云南通威等子公司相繼在該省同行業率先通過ISO9002國際質量體系認證和國家產品質量方圓認證。在生產設備技術改造和更新換代上,通威集團更是不惜巨資。
通威堅持使用更先進更科學的設備和技術。因為他們深知:優異的品質和牢固的市場,源于真正領先的綜合的科研實力和技術水平。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在通威絕不只是一句空話,“科技”事實上給通威帶來的是巨大的動力和廣闊的前景!
三
以科技水平和技術含量決定企業成敗的時代正在到來。面臨機遇和挑戰,穩步發展的通威集團在以科技求發展的道路上,邁出了更大的步伐。1999年7月20日,位于成都市外北的成都通威水產科技公司投資數百萬元新建的“中國西部首家工廠化養魚基地”正式啟動,其水處理、制氧等關鍵設備均從國外進口,擁有室內室外標準試驗池上百個,可同時進行數十組科研試驗。這使通威在水產科研方面的設備更先進、規模更大,從而使試驗工作更準確科學,極大地增強了該公司對新產品新技術及名、特、優品種的研究開發能力,這在國內行業中十分少見;在畜禽方面,集團研究所已經開展并初見成效的“畜禽消化代謝”實驗,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各種飼料中營養物質在畜禽體內的利用情況,在全國同行業中遙遙領先。據了解,這些科研活動,即使是很多專業科研機構,也極少進行。1999年7月28日,通威集團福建廈門海水養殖試驗中心又研究開發出大黃魚飼料配方,養殖效果達到國內先進水平。隨著新年的到來,位于成都高新區新加坡工業園區,占地100余畝的“通威科技園”建設工程開始啟動。這里將建成通威以高科技為核心的科研、生產、管理與技術中心,并發展微電子、節能電光源等高科技項目。
迎著世紀之光,因科技而誕生、因科技而壯大的通威集團,必將因科技而騰飛!
“1+1大于2”。我們是否可以這樣理解:由于通威產品技術含量高,用戶使用后,得到了超值回報;又由于通威長期堅持“以科技為本”,他們的一切努力,必將超越平凡,達到輝煌!(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