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號合約”難產 轉基因進口大豆擠壓中國期貨
2003-09-20
作者:《21世紀經濟報道》2003-5-13
榨油企業困境深陷
“這是我們今年春節以來的第二次停產,上一次是春節期間停了一個月,這次要停多久我自己也說不準了?!蔽逍怯椭瑥S的總經理趙鋒在電話中的聲音顯得很沮喪。五星油脂廠位于大連,是東北數百家從事大豆壓榨業的小油廠之一,以進口大豆即黃大豆2號為加工原料。
然而五星油脂廠并不是一個特例。來自天琪期貨公司對中小壓榨企業的動態資料顯示,由于近期到港的進口大豆成本價格已高至每噸2400元左右(較之一年前上漲20%),而豆油價格又持續走低,導致目前已有超過70%的中小壓榨企業被迫停產或限產,且該情形有不斷加劇的趨勢。
據記者了解,在大豆壓榨消費中,進口大豆的使用率已經高達66%,而今年春節前后,國內北方的榨油廠因加工虧損已陸續停止采購國產大豆,這實際上意味著從今年3月份以后,國產大豆絕大部分已退出榨油市場,榨油用豆轉而完全依賴進口大豆。
與此不相稱的是,目前我國黃大豆2號期貨合約仍待字閨中。黃大豆2號是相對于黃大豆1號而言的。2002年3月,大商所對原大豆期貨交易合約進行了重大修改,把原合約改為黃大豆1號期貨合約,并規定交易標的物為國產大豆,進口大豆不得用于交割。并于2002年3月5日開始上市交易黃大豆1號合約。而以進口大豆為主要交割標的物的黃大豆2號合約的上市暫時擱淺。
因為沒有一個能為進口大豆規避風險的市場——黃大豆2號期貨市場,使得以進口大豆為主要原料的壓榨企業苦不堪言。趙鋒也坦承,“缺乏黃大豆2號期貨進行套期保值,鎖定成本”是造成虧損、停產的重要原因。
沈陽中期公司的研究員高海鷹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過去一年多來,我國進口大豆并未減少,可進口的大豆價格已上漲了20%,同時國內過度投機的黃大豆1號期貨價格,影響了國內采購者的參考基準,也影響了美國主要大豆出口國的要價胃口。進口大豆的價格不斷抬高,而中小榨油廠又沒有“黃大豆2號期貨來鎖定進口原料的成本”。眾多中小油廠,特別是北方地區的油廠只得紛紛停產觀望或調減產量。
遲遲難產代價沉重
盡快推出黃大豆2號期貨合約已成了中小壓榨企業的迫切要求,甚至有的中小油廠在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稱,“我們已經望眼欲穿?!?br> 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大豆進口國,黃大豆2號已占大豆市場的半壁江山。統計數據表明,從1994年開始,我國大豆年度進口量占大豆年度新增供應量的比重持續增加,已經從1994年的1%擴大到2003年49%,接近國內大豆產量。2002年我國大豆的總產量為1690萬噸。
由于目前僅上市黃大豆1號合約,其在期市功能、市場價格標準、現貨市場覆蓋面、投機套保需求等方面均明顯不足。全國政協委員、有“魚司令”之稱的通威集團老總劉漢元認為,將進口大豆品種從大商所期貨交易中排除是不合理的,也是不正常的。按每年進口1500萬噸計算,由于進口大豆價格上漲,每年要多付出75億元!
另一方面,黃大豆2號期貨的缺失還會造成我國大豆期貨與國際市場的關聯度減小。高海鷹認為,我國大豆期貨市場將原有大豆合約劃分為黃大豆1號合約和2號合約之后,只上市了1號合約,將其現貨基礎縮水了一半的同時,也使國內大豆期貨市場與CBOT大豆市場的“影子”盤現象發生了變化,其關聯性在逐漸縮小,這也是致使2002年連豆市場走勢離奇的主要原因。
據業內人士介紹,黃大豆1號合約和黃大豆2號合約劃分的背景和實質是,新的大豆合約既能保持國內非轉基因大豆特色,發現國內非轉基因大豆價格運行方向,發揮豆農大豆種植積極性,提振國內大豆產業,又能加強國內大豆市場與國際大豆市場的聯動效應,發現國際轉基因大豆進口成本的運行方向,為油脂企業提供套保套利、規避風險的交易場所。
目前國內大豆需求消費結構狀況是,壓榨量已達到大豆總需求消費量的72.5%。由于進口轉基因大豆榨油率達到17%-20%,國產非轉基因大豆榨油率僅為15%-17%,因此國內大豆油脂加工企業在選擇大豆原料時基本選用進口轉基因大豆,同時在國內大豆市場上反向做空以鎖定風險。
“而在黃大豆2號合約未出臺之前,國內大豆油脂加工企業就無法在國內大豆期市遠期合約中反向做空以鎖定可能由于進口轉基因大豆價格下跌而引發的交易風險。事實上,是將入世后的我國壓榨業拋向了敞口風險之中,2002年,中國的大豆壓榨業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高海鷹分析指出。
青馬投資的馬明超也認為,基于國內大豆油脂加工企業生產大部分依賴進口大豆的客觀現實,將進口大豆排斥于中國的期貨市場之外顯然是不可取的。
另外,業內人士指出,在我國對進口豆嚴格區分轉基因與否的同時,對其下游產品豆粕卻不進行區分,均可以進入豆粕期貨市場進行交割。這種不正常的交易組合,既不利于我國大豆期貨交易,也不利于我國豆粕期貨市場及壓榨行業的健康發展。
在黃大豆1號運行一年后,市場極力呼吁黃大豆2號的分娩。
大商所態度積極
在黃大豆2號期貨合約的推出問題上,大商所態度相當積極。2002年1月7日,農業部頒發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的實施辦法,首次明確了國產大豆與非轉基因大豆的區別對待問題。大商所為適應市場需要,將大豆期貨合約改為“黃大豆1號期貨合約”的同時也設計了“黃大豆2號期貨合約”,試圖同時推出。
但是,受累于我國政府于2001年12月出臺的《出入境糧食和飼料檢驗檢疫管理辦法》限制進口糧食在國內流通,這使得以進口大豆為主要交割標的物的黃大豆2號合約的上市未能成行。
在隨后的一年多的時間里,大商所總經理朱玉辰多次表示盡快推出黃大豆2號期貨合約,構建大豆市場完整的避險體系。
在不久的“21世紀中國大豆產業發展研討會”上,朱玉辰說,“為進一步促進大豆期貨市場功能發揮,給企業提供經營信號和避險工具,建議政府適當進行政策調整,允許黃大豆2號合約上市。”
朱認為,黃大豆2號期貨合約的推出,會使我國大豆期貨市場形成一個完整的期貨市場體系——既有體現國家大豆產業政策的以大豆國家標準為基礎的糧食指標體系下的非轉基因期貨品種,又有國際大豆質量標準為基礎的榨油用大豆指標體系下的期貨品種。兩個期貨品種各有分工,內外呼應,一方面承擔起振興國家大豆產業的重任,一方面推動市場與國際接軌,不斷提高市場國際化水平,使中國以最大大豆進口國的地位爭奪大豆國際市場定價權,樹立國際市場新形象。
對于黃大豆2號合約上市的政策障礙,馬明超認為并不是不能解決。顯然,《出入境糧食和飼料檢驗檢疫管理辦法》暫時難以修訂。不過,該辦法規定進口大豆只能為壓榨企業所使用,那么,在進行黃大豆2號合約交割時,只要能夠保證黃大豆2號的實物交割買賣方為壓榨企業,就可以滿足該辦法的要求。
另外,規定黃大豆2號合約的交割雙方均為大豆壓榨企業,也有利于大豆期貨套期保值功能的充分實現。在大豆市場以往的交易中,現貨交割方常常是并不直接生產或使用大豆的投機者,他們的過分參與加大了市場的交割風險。因此,規定交割雙方均為進口大豆的直接使用者,既能滿足國家政策的要求,又能夠限制市場過度投機,對黃大豆2號合約推出后的平穩運行也有一定的好處。(記者 沈劍)
“這是我們今年春節以來的第二次停產,上一次是春節期間停了一個月,這次要停多久我自己也說不準了?!蔽逍怯椭瑥S的總經理趙鋒在電話中的聲音顯得很沮喪。五星油脂廠位于大連,是東北數百家從事大豆壓榨業的小油廠之一,以進口大豆即黃大豆2號為加工原料。
然而五星油脂廠并不是一個特例。來自天琪期貨公司對中小壓榨企業的動態資料顯示,由于近期到港的進口大豆成本價格已高至每噸2400元左右(較之一年前上漲20%),而豆油價格又持續走低,導致目前已有超過70%的中小壓榨企業被迫停產或限產,且該情形有不斷加劇的趨勢。
據記者了解,在大豆壓榨消費中,進口大豆的使用率已經高達66%,而今年春節前后,國內北方的榨油廠因加工虧損已陸續停止采購國產大豆,這實際上意味著從今年3月份以后,國產大豆絕大部分已退出榨油市場,榨油用豆轉而完全依賴進口大豆。
與此不相稱的是,目前我國黃大豆2號期貨合約仍待字閨中。黃大豆2號是相對于黃大豆1號而言的。2002年3月,大商所對原大豆期貨交易合約進行了重大修改,把原合約改為黃大豆1號期貨合約,并規定交易標的物為國產大豆,進口大豆不得用于交割。并于2002年3月5日開始上市交易黃大豆1號合約。而以進口大豆為主要交割標的物的黃大豆2號合約的上市暫時擱淺。
因為沒有一個能為進口大豆規避風險的市場——黃大豆2號期貨市場,使得以進口大豆為主要原料的壓榨企業苦不堪言。趙鋒也坦承,“缺乏黃大豆2號期貨進行套期保值,鎖定成本”是造成虧損、停產的重要原因。
沈陽中期公司的研究員高海鷹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過去一年多來,我國進口大豆并未減少,可進口的大豆價格已上漲了20%,同時國內過度投機的黃大豆1號期貨價格,影響了國內采購者的參考基準,也影響了美國主要大豆出口國的要價胃口。進口大豆的價格不斷抬高,而中小榨油廠又沒有“黃大豆2號期貨來鎖定進口原料的成本”。眾多中小油廠,特別是北方地區的油廠只得紛紛停產觀望或調減產量。
遲遲難產代價沉重
盡快推出黃大豆2號期貨合約已成了中小壓榨企業的迫切要求,甚至有的中小油廠在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稱,“我們已經望眼欲穿?!?br> 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大豆進口國,黃大豆2號已占大豆市場的半壁江山。統計數據表明,從1994年開始,我國大豆年度進口量占大豆年度新增供應量的比重持續增加,已經從1994年的1%擴大到2003年49%,接近國內大豆產量。2002年我國大豆的總產量為1690萬噸。
由于目前僅上市黃大豆1號合約,其在期市功能、市場價格標準、現貨市場覆蓋面、投機套保需求等方面均明顯不足。全國政協委員、有“魚司令”之稱的通威集團老總劉漢元認為,將進口大豆品種從大商所期貨交易中排除是不合理的,也是不正常的。按每年進口1500萬噸計算,由于進口大豆價格上漲,每年要多付出75億元!
另一方面,黃大豆2號期貨的缺失還會造成我國大豆期貨與國際市場的關聯度減小。高海鷹認為,我國大豆期貨市場將原有大豆合約劃分為黃大豆1號合約和2號合約之后,只上市了1號合約,將其現貨基礎縮水了一半的同時,也使國內大豆期貨市場與CBOT大豆市場的“影子”盤現象發生了變化,其關聯性在逐漸縮小,這也是致使2002年連豆市場走勢離奇的主要原因。
據業內人士介紹,黃大豆1號合約和黃大豆2號合約劃分的背景和實質是,新的大豆合約既能保持國內非轉基因大豆特色,發現國內非轉基因大豆價格運行方向,發揮豆農大豆種植積極性,提振國內大豆產業,又能加強國內大豆市場與國際大豆市場的聯動效應,發現國際轉基因大豆進口成本的運行方向,為油脂企業提供套保套利、規避風險的交易場所。
目前國內大豆需求消費結構狀況是,壓榨量已達到大豆總需求消費量的72.5%。由于進口轉基因大豆榨油率達到17%-20%,國產非轉基因大豆榨油率僅為15%-17%,因此國內大豆油脂加工企業在選擇大豆原料時基本選用進口轉基因大豆,同時在國內大豆市場上反向做空以鎖定風險。
“而在黃大豆2號合約未出臺之前,國內大豆油脂加工企業就無法在國內大豆期市遠期合約中反向做空以鎖定可能由于進口轉基因大豆價格下跌而引發的交易風險。事實上,是將入世后的我國壓榨業拋向了敞口風險之中,2002年,中國的大豆壓榨業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高海鷹分析指出。
青馬投資的馬明超也認為,基于國內大豆油脂加工企業生產大部分依賴進口大豆的客觀現實,將進口大豆排斥于中國的期貨市場之外顯然是不可取的。
另外,業內人士指出,在我國對進口豆嚴格區分轉基因與否的同時,對其下游產品豆粕卻不進行區分,均可以進入豆粕期貨市場進行交割。這種不正常的交易組合,既不利于我國大豆期貨交易,也不利于我國豆粕期貨市場及壓榨行業的健康發展。
在黃大豆1號運行一年后,市場極力呼吁黃大豆2號的分娩。
大商所態度積極
在黃大豆2號期貨合約的推出問題上,大商所態度相當積極。2002年1月7日,農業部頒發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的實施辦法,首次明確了國產大豆與非轉基因大豆的區別對待問題。大商所為適應市場需要,將大豆期貨合約改為“黃大豆1號期貨合約”的同時也設計了“黃大豆2號期貨合約”,試圖同時推出。
但是,受累于我國政府于2001年12月出臺的《出入境糧食和飼料檢驗檢疫管理辦法》限制進口糧食在國內流通,這使得以進口大豆為主要交割標的物的黃大豆2號合約的上市未能成行。
在隨后的一年多的時間里,大商所總經理朱玉辰多次表示盡快推出黃大豆2號期貨合約,構建大豆市場完整的避險體系。
在不久的“21世紀中國大豆產業發展研討會”上,朱玉辰說,“為進一步促進大豆期貨市場功能發揮,給企業提供經營信號和避險工具,建議政府適當進行政策調整,允許黃大豆2號合約上市。”
朱認為,黃大豆2號期貨合約的推出,會使我國大豆期貨市場形成一個完整的期貨市場體系——既有體現國家大豆產業政策的以大豆國家標準為基礎的糧食指標體系下的非轉基因期貨品種,又有國際大豆質量標準為基礎的榨油用大豆指標體系下的期貨品種。兩個期貨品種各有分工,內外呼應,一方面承擔起振興國家大豆產業的重任,一方面推動市場與國際接軌,不斷提高市場國際化水平,使中國以最大大豆進口國的地位爭奪大豆國際市場定價權,樹立國際市場新形象。
對于黃大豆2號合約上市的政策障礙,馬明超認為并不是不能解決。顯然,《出入境糧食和飼料檢驗檢疫管理辦法》暫時難以修訂。不過,該辦法規定進口大豆只能為壓榨企業所使用,那么,在進行黃大豆2號合約交割時,只要能夠保證黃大豆2號的實物交割買賣方為壓榨企業,就可以滿足該辦法的要求。
另外,規定黃大豆2號合約的交割雙方均為大豆壓榨企業,也有利于大豆期貨套期保值功能的充分實現。在大豆市場以往的交易中,現貨交割方常常是并不直接生產或使用大豆的投機者,他們的過分參與加大了市場的交割風險。因此,規定交割雙方均為進口大豆的直接使用者,既能滿足國家政策的要求,又能夠限制市場過度投機,對黃大豆2號合約推出后的平穩運行也有一定的好處。(記者 沈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