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14
作者:中國科學報
食品從農田到餐桌,雖然目前我國已有20多部法律、近40部行政法規、150多項部門規章的約束和保障,且有多達十幾個部門層層把關,但食品安全事故仍是屢禁不止。
來自國家質檢總局最新的數據顯示,2011年,各有關部門共檢查各類食用農產品、食品及相關產品生產經營單位143.9萬戶次,查處各環節違法違規行為近14.3萬起,取締和停產違規企業單位1.5萬余家,食品安全的整頓力度不可謂不大。
對此,全國政協常委、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表示:"多頭監管的體制弊端日益凸顯,各種體制、機制問題,從不同方面削弱了食品安全的監管力量,再加上少數執法人員監管不嚴,甚至搞’養魚執法’、’釣魚執法’之類的以權謀私行為,無形中大大降低了食品安全監管的執行力和成效,往往成為食品安全失守的重要原因。"
加大監管力度
2009年,我國《食品安全法》頒布,并成立了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食品安全綜合協調機制不斷完善,監管力度不斷加大。
但劉漢元指出:"國內食品安全監管涉及衛生行政等十余個部門,監管鏈條長、環節多、邊界不清晰,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政出多門、權責不分、銜接不暢的現象,甚至出現彼此間互相推諉、監管缺失的尷尬局面。"
他建議,在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的整體部署和統籌下,各監管主體應分解、落實監管責任,統一協調各管理流程的食品安全監管工作,進一步將分段監管向協調、統一、集中監管轉變,同時通過必要的立法對個別監管部門的失職、瀆職行為予以明確界定,形成強有力的監督制度,促使監管體系保持良好有效的運行狀態。
此外,食品安全應該從行政管理走向法制化管理。新頒布的《刑法》規定了嚴厲打擊食品安全犯罪,但是涉及屠宰違法的刑事追究界限并不明確,相關部門在管理時往往以罰代法,違規者違規成本很低,這是加工病死豬肉,制售注水肉以及其他一些違規行為禁而不止的重要原因。
設置進入門檻
目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階段,決定了國內食品企業普遍存在規模偏小、數量龐大、高度分散的現狀,給食品生產質量管理和食品安全監管帶來很大困難。據質檢總局統計,全國40多萬家食品生產企業中,80%為中小企業,40%甚至沒有生產許可證。
劉漢元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指出,雞鴨魚等肉類食品,基本來自遍及全國各地兩億多農戶散養、敞放方式飼養而成,這種作坊式食品生產方式和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模式,在我國目前的食品生產體系中還相當程度地存在,不僅效率低下,更是食品質量安全事故頻繁發生的主要原因。
他認為,國家主管部門亟須出臺相應的政策措施,鼓勵、引導、扶持一批食品加工、生產領域的重點、核心、骨干龍頭企業做大做強,以此不斷提升技術實力,強化生產管理,增加市場覆蓋,滿足市場需求,從而帶動和提升我國食品行業的現代化、規模化和集約化程度,整體提升我國食品安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