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4-06
作者:每日經濟新聞
每經記者 席大偉 實習生 王韻蕾發自成都
怎樣從一個默默無聞的作坊成為全球最大的水產飼料生產企業,全國政協常委、通威集團創始人兼董事局主席劉漢元有何秘密?對于今后的發展,劉漢元有何打算?昨日,借助“通威30年”慶典暨《科技的力量》新聞發布會在成都舉行的機會,劉漢元首次面對近百位通威集團管理干部和媒體,總結30年的發展得失。
劉漢元回憶起上世紀80年代的春節,“成都市場當年豬肉價格只有0.99元/斤,而鯉魚賣到了13元~15元/斤,是豬肉價格的十到十五倍。”隨著養魚技術、飼料方面的創新,魚已經不再成為奢侈品。“‘以科技創新促進企業發展’的理念是通威奠定30年基業長青的根本要素。”
對于科技研發的投入,他透露通威集團科研經費“上不封頂”。此外,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通威打造的“技術研發航母”已經全面建成。
細數30年經驗通威成功在科技
“科技能使衛星上天,科技能使你養魚致富!”至今,劉漢元依然記得上世紀80年代的廣告語,他說“這是通威用得最早的一句廣告語,從中可以看出科技在通威發展中的核心位置。”
據悉,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初,中國的水產養殖規模還不到1000萬噸,而飼料行業還處于混合飼料的初級階段,整個體系并沒建立起來。劉漢元昨日向記者介紹,四川當時是水產品特別缺乏的大省,全省有一億一千萬人口,而產量不超過3萬噸,人均不到半斤魚。他甚至回憶起上世紀80年代的春節,“成都市場當年豬肉價格只有9毛9分錢一斤,而鯉魚賣到了13元~15元/斤,是豬肉價格的十到十五倍。
如何降低養魚成本,研發養魚技術和飼料成為緊迫的問題。在此背景下,通威1983年初的一次大膽創新嘗試,即劉漢元在眉山永壽永光水電站的尾水河渠,開始“渠道金屬網箱式流水養魚”技術試驗:在渠道流水修建兩個金屬攔網,在網箱里進行相對高密度養殖。劉漢元稱,渠道網箱式流水養魚根據當時的自然條件、河流的條件,也是一種典型的科技研發、科技創新。
在這種情況下,第一年和第二年小試、中試的成功,一次又一次打破四川歷史上的新高。
這只是通威在科技創新方面的成功案例之一,回想創業30年經驗,劉漢元感嘆通威集團見證、參與并推動了中國水產養殖業和飼料業的發展壯大。他稱“回顧這個歷程、過去分階段的總結,能夠從中感覺到通威一個非常鮮明的特色,一個非常獨特的通威的底蘊,我們經常就會引以為自豪地說,通威的發展是以科技進步促進企業發展”。
研發上不封頂通威要打造“技術研發航母”
1983年通威集團第一次創新嘗試————“渠道金屬網箱式流水養魚”的成功,不僅促成了通威30年的快速發展,還促使了通威在至今30年發展過程中堅定不移的將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工作放到企業經營的核心位置。
鑒于科技創新的經驗和科技創新的巨大作用,《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悉,劉漢元在公司內部明確提出科研經費“上不封頂”的口號,并表示,這是通威對研發經費的承諾,也是通威實行差異化競爭的長久戰略。而且在這種基本方針的引領下,通威“技術研發航母”已全面建成起航。
記者還了解到,通威股份技術中心旗下所轄的七大研發機構“同為水產研究所、蝦特飼料研究所、畜飼料研究所、禽飼料研究所、藥物研究所、通威水產科技園、通威水產工程中心”七大研發機構已全面建成,并成為四川乃至中國民營企業中并不多見的研發實力最強、擁有技術創新成果最多的企業之一。目前,通威股份技術中心是 “四川省政府授予的‘天府英才工程’首批十大技術創新團隊之一”,劉漢元親自擔任學術帶頭人,下屬有500多名技術人員,每年研發經費投入高達數千萬元。
“近年來,通過自主科技創新,通威股份成功開發了關鍵核心技術————水產飼料、畜禽飼料配方技術,在該領域的技術創新成果,大大提升了我國飼料行業的整體技術水平和核心競爭力。”通威股份營銷總監王尚文告訴記者。通威股份技術中心還在動物保健領域對影響養殖動物健康的重大疾病、常見疾病關鍵技術反面進行了系統研究,禁用藥物替代品研究開發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并在疫苗、免疫增強劑研發方面取得重大成果,同時憑借雄厚的科研實力,通威股份目前正承擔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項目、國家973計劃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科技部星火計劃項目等眾多國家級科研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