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04
作者:金融投資報
本報訊(記者 陳麗)“多年來在西方技術壟斷與全面封鎖之下艱難發展起來的國內多晶硅產業,面臨著重回起點、重走老路的艱難局面”,3月2日,全國政協委員、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在北京指出,盡管國家對光伏產業發展的重視程度前所未有,但我國光伏市場發展總體上還顯得滯后。
近年來,劉漢元幾乎每年全國“兩會”必談光伏產業發展,同樣的話題,今年更感沉重。
“中國是世界第一的光伏組件生產大國,但超過八成的光伏組件仍然依賴國外市場”,劉漢元介紹,2012年國內生產的光伏電池組件中,即使先后受美國、歐盟發起的“雙反”調查沖擊影響,在出口嚴重受阻的情況下,實際上用于國內市場的光伏組件也僅占17%,導致我國光伏產業發展嚴重受制于國外。因此遭遇“雙反”之時,國內光伏企業隨即遭受重創,不僅組件生產企業嚴重虧損甚至大面積停產,上游超過90%的多晶硅企業停產,而勉強維持生產的少數幾家企業,產能利用率大幅下降,進口依存度再次突破50%,形勢異常嚴峻。
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能源安全和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在此情況下,太陽能光伏產業已作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予以重點扶持。從2011年國家發改委出臺“光伏發電上網電價補貼政策”,到2012年分布式光伏發電并網準入標準發布,再到近期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五項措施,以及去年下半年國家能源局宣布啟動1500萬千瓦的分布式光伏發電示范區申報,財政部宣布將已推行近3年的“金太陽”示范工程新批規模擴容至300多萬千瓦等等,可以說政府對產業發展的重視程度前所未有,相關政策日趨完善,國內光伏產業發展面臨嶄新歷史機遇。
我國光伏產業理應破釜沉舟順勢而為,借助國家光伏新政的東風,大力發展和快速啟動國內終端市場,以光伏電站的加快建設,帶動我國整個光伏產業的跨越式發展,堅決打破光伏產業長期受制于人的尷尬局面。
劉漢元認為,相對于歐美主要國家,我國光伏市場發展總體上還顯得滯后。國土面積僅有我國1/27的德國,2012年太陽能發電占全國發電量的5%,而中國2012年僅35億度,占全國發電量的0.07%。這與我國世界第一的光伏組件生產大國不相匹配,更與我國巨大的能源消耗不相匹配。
劉漢元建議,充分利用西部豐富的光伏資源建設太陽能電站。他說如果將我國每年新增發電裝機容量的20-30%,利用光伏資源十分豐富的西部國土建設光伏電站來提供,將形成每年18-27GW的光伏新增裝機容量,既解決國產光伏組件的銷售問題,形成一個2——3萬億元年度規模的巨大內需市場,又可以把光伏電力源源不斷的輸送出去,支持、參與東部經濟和我國未來經濟的發展,真正形成東、中、西部地區資源互補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