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06
作者:財新網
【財新網】(記者 何春梅)全國政協委員、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3月5日在全國"兩會"期間表示,隨著中國農業進入嶄新發展階段,農業生產與農村經濟結構不斷調整和優化,農業生產由數量型向質量型發展,農業增長方式也由粗放型經營向集約化經營轉變。農業科技如何解決產量與質量、增產與增收的矛盾,如何滿足新階段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需求,成為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劉漢元認為,原有計劃經濟時代形成的農業科技發展模式已無法適應新時期農業經濟發展的需要,這些不足主要表現在,首先是科技成果的創新供給不足,轉化率低。由于中國農業科研的管理體制基本上還是政府主導型,在農業科研從選題立項到推廣應用的整個過程中,既缺乏市場的引導,科研項目的選題和立項又受制于科研管理體制,基本由個別政府官員和少數專家說了算,導致選題為了切合政府政策和個人偏好,而與生產實際和市場需求嚴重脫節。
其次,生產規模制約了農業新技術的應用。中國人口多、耕地少,規模很小、零星分散的農業生產模式,對農業新技術的應用形成了很大阻礙。
第三,農業技術研發推廣和應用缺乏資金支持。中國農業科研的投入僅占農業GDP的0.6%左右,不僅遠低于發達國家2%以上的比例,也低于聯合國糧農組織建議的發展中國家1%的水平。
因此,劉漢元建議,首先應該面向市場和社會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一方面,原有由政府主導的農業科研機構,其定位應轉為主要從事基礎性科研項目和進行宏觀層面、公共服務層面的研究。另一方面,應通過完善知識產權保護、放寬市場準入,加大吸引各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參與農業科研的力度。
其次,以規?;洜I和龍頭企業為主導,加快農業技術應用。一方面要在條件成熟的地區,大力培育和壯大新型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實現農業生產規?;洜I。同時,在不具備規模化經營的地區,可以鼓勵和培育農業龍頭企業,將科研單位、高等院校、農業部門和農戶各方統籌,建立高效協作關系,必要時組建農工貿綜合體,由龍頭企業通過培訓、指導、提供良種和設備等方式,促進農戶掌握新技術,加速農業技術成果的轉化、應用和推廣。
第三,拓寬資金來源渠道,強化財稅支持力度。在加大政府自身對農業科技投入力度的同時,還要建立政府引導、民間資本參與的多樣化籌、融資機制。同時,還可以通過農業科研的國際合作,在"開源"上進一步做文章,吸引國際組織、金融機構、企業和社會組織來彌補中國農業科研資金不足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