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04
作者:鳳凰網
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開幕在即,代表委員們的提案議案和所思所言再次成為公眾關注焦點。3月2日,通威集團媒體見面會在京召開,全國政協委員、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 漢元先生出席并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和調研,主要涉及當前宏觀經濟新常態、能源革命、光伏產業發展、農業大數據、高端鋼材研發以及分級診療等方面,他表示,將以政協提案及大會發言的形式提出自己的建議。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劉漢元委員的關注要點:
圖為媒體溝通會現場。
宏觀經濟新常態:客觀看待 正確認識
針對當前我國宏觀經濟,劉 漢元委員談到,2015年,我國GDP為67.6萬億元;全年進出口總值24.59萬億元,下滑7%,其中出口14.14萬億元,下降1.8%,進口10.45萬億元,下降13.2%;全年CPI同比上漲1.4%;2016年1月,PPI同比下滑5.3%,已經連續47個月下滑;去年,我國能源消費出現30年來首次負增長,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和風險繼續加大,實際上已處于“寒冷”之中,經濟運行狀況給宏觀經濟敲響了警鐘。
劉漢元委員指出,新常態事實上是在資源快速消耗、經濟飛速發展,各種弊端和毛病快速出現后必然出現的一個階段,是一個發展時期的分界點,我國經濟也由原先簡單的注重“量”的時代,步入了以“質”為核心的全面提升和轉型期。但是,無論“老常態”還是“新常態”,企業大批、集中關門或倒閉終究不是一種“正常態”。因此,如何讓我國經濟在新常態下發展得更好,劉漢元委員有三點思考:
1、客觀看待產能過剩。
事實上,產能過剩是市場經濟具有的客觀自然屬性。如果不認識和尊重這個客觀屬性,一味地去事前防止或事后清理,都會大量增加社會審批、管理成本,仍然會反復出現產能過剩的問題。
2、正確認識小政府大社會。
新常態下的中國,仍然或更加需要“小政府大社會”,還社會活力和動力,這是政府和社會應該形成的廣泛共識,也是媒體和輿論應有的導向。
3、理性看待通貨膨脹。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從貨幣供應和調控的角度講,CPI許多時候應該被當作一個正面伴生的指標去理解和匹配,甚至可以說,一定的通貨膨脹在很多時候就是經濟發展的潤滑劑和助推劑,而非洪水猛獸。
能源革命:能源革命序幕已開 霧霾破題有望
針對全球生態環境與能源革命,劉漢元委員指出,隨著全球經濟發展和人類生存環境的日益惡化,能源安全及可持續發展,已成為我國當前和人類未來發展的首要問題。2015年底,史上首個關于氣候變化的全球性協定《巴黎協定》,經過近200個締約方的一致通過,標志著全球氣候新秩序開始了其嶄新起點。作為全球環境治理的一個重要領域,應對氣候變化給我們思考和探索未來全球治理模式、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帶來寶貴啟示。因此,無論現實需求還是當前所具備的客觀條件,我們完全可以宣布,全球能源革命序幕正式拉開,根本上解決霧霾問題已經破題。
劉漢元委員談到,能源革命既是應對能源供需格局的新變化,國際能源發展的新趨勢,國家能源安全的新戰略,也是促進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路徑和選擇。我國能源需求不斷擴大,能源問題的日益凸顯,大力發展新能源已成為21世紀全球經濟發展的制高點,真正把新能源產業發展起來、動力釋放出來,我國的能源產業將有著十分光明的前景,這就需要我國在新能源發展問題上敢于打破舊觀念、舊體制、舊格局,敢于實現政策制度的大膽革新,敢于超常規大步前進,真正全力擁抱能源革命,全力擁抱能源革命,加快推進光伏新能源產業發展,加快建設中西部新能源基地。
農業大數據:大數據與傳統行業結合是必然趨勢
劉漢元委員指出,2015年8月,國務院印發《關于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確定了大數據發展的國家頂層設計,大數據與農林牧漁等傳統行業的結合已是行業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
在近期出臺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建議”中,也多次提到“推進農業標準化和信息化”的問題。可以說,“智慧農業”已成為未來農業發展的關鍵詞。因此,讓大數據這個“現代工具”充分發揮在我國農業生產中的作用已變得至關重要,刻不容緩。
劉漢元委員分析建立農業大數據平臺的必要性,他指出:
1、有利于解決農業生產信息不對稱問題,作為全球農業大國,我國有必要盡快建立農業大數據信息平臺以解決農業生產、消費的信息不對稱問題;
2、有利于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在大數據時代,不僅可以通過建立綜合的數據平臺調控農業生產,還可以記錄分析農業種養過程、流通過程中的動態變化,通過分析數據,制定一系列調控和管理措施,使農業高效有序發展。
對此,劉漢元委員分析并形成三點思考:建立全國范圍內的農業大數據平臺;依托農業大數據提供服務與信息支持;建立數據采集、共享、分析和使用機制。
圖為劉漢元委員分享調研與思考。
光伏產業:建立行政審批統一聯動機制
針對光伏扶貧,劉 漢元委員指出,在貧困地區積極推廣光伏扶貧工程,是實現產業與項目有效結合的扶貧新路子,不僅真正讓貧困戶月月有收入、年年有經濟來源,還可以真正解決未來10年、20年甚至更長時期的經濟發展問題,走出一條產業扶貧、生態發展扶貧和清潔能源建設扶貧的嶄新路子。
劉漢元委員強調,積極推動光伏產業發展有利于解決精準扶貧問題,光伏扶貧具備“造血”功能,防止“脫貧再返貧”問題,同時,光伏扶貧為貧困戶提供長期穩定收益來源。在此基礎上,劉漢元委員提出三點建議:將國家扶貧資金直接補貼,并作為光伏扶貧項目初始投資;協同西部大開發扶貧攻堅,打造西部成片光伏新能源基地;加快貧困地區電網改造升級,為產業扶貧保駕護航。
針對加快光伏產業發展,劉漢元委員指出:為確保國內光伏產業健康、持續發展,亟待國家進一步加大政策落地力度,制定和明確配套政策,給予行業健康發展以引導和支持。
劉漢元委員指出,國內光伏產業發展面臨現實困難,主要包括:光伏發電補貼發放不到位;與產業相關的行政審批流程繁復。針對以上問題,他建議:簡化補貼資金征收和撥付程序;建立行政審批統一聯動機制;加大土地配套政策支持力度
高端鋼材研發:設立研發專項資金 產學研結合“瘦身”鋼企
針對高端鋼材研發與制造強國方面,劉漢元委員指出,我國是全球鋼材生產大國,目前鋼鐵生產能力達11.3億噸,去年實際產量為8.04億噸。在中央嚴控產能的背景下,我國鋼鐵產能及年產量依然遠超其它國家。但是,我國還不是鋼鐵生產強國。因此,加強產學研結合,促進科研成果向生產領域轉化,充分調動鋼鐵企業研究、生產高端品牌的積極性,對推動我國鋼鐵工業轉型發展,推動我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具有重要意義。
劉漢元委員表示,當前我國高端鋼鐵研發和生產面臨著幾個主要問題:鋼鐵行業利潤下滑,企業研發能力有限;高精尖品牌需求有限,企業研發和生產的動力不足;產學研明顯脫節,科技成果轉化慢。針對此,劉漢元委員建議:政府設立高端鋼鐵研發專項資金,攻克關鍵共性技術,為企業研發兜底;推動部分鋼企“瘦身”轉型,形成多層次鋼鐵產業結構;形成市場化的產學研結合路徑,打通科技與經濟結合的通道。
分級診療:建議審批部門與下屬事業單位徹底脫鉤
針對我國分級診療,劉漢元委員指出以下問題:民眾對基層醫療缺乏信任感;社區醫院藥品種類有限;全科醫生資源匱乏。
對此,劉漢元委員提出思考和建議:建立醫療聯合體制度,實行專家社區坐診;拉大不同等級醫療機構和異地就醫的報銷比例;審批部門與下屬事業單位徹底脫鉤。
與此同時,針對公共資源分配效率,劉漢元委員也提出深度思考:當年的布票、糧票、肉票我們通過什么方式讓它不用了?當年的批文、條子我們通過什么樣的改革讓它消失了?今天還有號販、有黃牛,10元一張的掛號費號販炒到幾百元,除了指責號販,我們也應該思考,幾十年來,能生產的產品、能提供的服務還有哪些稀缺?他們又都有什么樣的共性?劉 漢元委員表示,就算人命關天的醫療大事我們也應該多用用市場的手,在完善基本醫療體系建設的同時,放開過多的管制、放開市場的價格,讓不同的社會醫院、醫生價值差異正常表現為價格差異,以推動前述分級診療和市場化的分級診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