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9-08
作者:通威
9月3日,全國政協常委、通威集團董事局劉漢元主席作為四川衛視《真情60年》“90年代《春天的故事》”特別節目的特邀嘉賓走進四川衛視演播廳,講述難忘的歲月和動人的故事。同時接受訪談的還有原四川省水產局副局長楊全成、原眉山縣水電局局長彭國華、原眉山養殖戶宋大發等見證和關注通威事業及發展的老領導、老朋友。
為迎接建國60周年,四川電視臺于9月推出大型訪談節目《真情60年》,專訪在共和國60年的戰斗和建設歷程中具有時代意義的典型事跡及典型人物,以反映四川及全國在共和國60年間的巨大變化以及光輝歷程。
節目中,劉主席向大家講述了當年停薪留職“下海”養魚的歷史,追溯了選擇從事水產養殖的原因以及當初創業的難忘歷程。“1981年我畢業分配到水電局,那時四川一年要吃一次魚,非常困難。1984年春節期間鯉魚的價格賣到13-15元一斤,而當時的豬肉價格只有幾毛錢一斤。畢業工作后,由于我所學的又是水產養殖專業,當時就想,四川用什么樣的方式才能多養魚。”正是基于這樣的歷史背景,促使了劉主席下定決心大力發展水產養殖事業,也從普普通通的“一條魚”里覓到了商機,并歷盡千辛發明了渠道金屬網箱式流水養魚技術,帶來了中國水產養殖的巨大變革,從而也帶動了中國水產飼料工業的起步和發展。
“在1991年以后,網箱養魚的規模越來越大,對飼料的要求和相關產品的需求加大,如果能掙更多的錢來支撐科研建設,為什么不好呢?所以從1992年起辭職完全‘下海’了。正好小平同志南巡講話,大家開始認識到經濟是要搞的,致富是光榮的。”劉主席從上個世紀80年代停薪留職搞科研,到上個世紀90年代正式創立通威集團,隨著人們觀念的轉變,也開始大膽地去創造更多的社會價值和財富。劉主席還深入回答了“當時是怎么從養魚轉到研究飼料”的問題。
原省水產局楊副局長、原眉山縣水電局彭局長介紹了劉主席當年對當地水產事業的巨大推動作用和帶來的可觀經濟效益。養魚大戶宋大發則深情講述了他的發家致富史,“我是跟隨劉主席開始搞水產的,集約化養魚搞了10年,直接創造了財富50多萬元,現在池塘規模已經發展到了2800畝。在通威的大力支持下,因為用的是通威飼料,我們帶動了200多戶養殖戶,每年每戶的純收入達到3萬元,有的甚至達到了5-20萬元。我要培養接班人,和通威更好地合作,使更多的用戶走向小康。”
節目最后,主持人動情地總結陳詞,指出劉主席始終能夠把握時代的脈搏,也付出了很多常人不能想象的努力,經過20多年的發展,現在的通威集團已經做大做強了,在全國各地已經有近百家分、子公司,相信通威集團也會越來越好,越來越威力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