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07
作者:通威
為重新發展和定義水產養殖行業的標準及價值,引領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推動通威強大科技實力與研發成果的轉換,促進通威先進養殖模式示范試點工作更好的落地,4月22日,在集團董事局會議室召開了關于“智能化養殖模式”的專題會議。集團董事局劉漢元主席、股份嚴虎總裁及股份信息體系、技術體系相關負責人參加會議,會議進一步明確了通威智能系統集成化養殖模式建設與實踐的運行思路,并就下一階段的研發與應用工作進行部署、安排。
隨著人們消費水平和環保意識的增強,群眾的飲食習慣和結構已發生了很大變化,綠色水產品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青睞。但作為典型的傳統模式,水產養殖業目前的生產實踐中卻存在著種種弊端,有諸多的問題亟待解決:養殖模式和技術的落后、水域資源逐漸短缺、水體污染的逐年加重、水產品食品安全問題的時有發生等,這些都預示著傳統養殖模式受到重大的挑戰,智能化養殖模式應運而生。
所謂智能化養殖模式,是指將工程技術、機械設備、監控儀表、管理軟件和無線傳感等現代技術手段用于水產養殖生產,實現高密度、高產值、高效益的標準化養殖模式。與傳統粗放型養殖模式相比,智能化養殖具有明顯的優勢。一是機械化、自動化程度較高,能迅速運用先進的養殖技術;二是通過循環用水和污水處理,實現高密度養殖和節約水資源,是一種環保型、節水型、高產值的養殖模式;三是生產效率高,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也較高。
通威智能系統集成化養殖模式應用無線傳輸技術、傳感器技術、軟件開發技術,集成一批物聯網設備,實現水質監控、環境監控、水質調節、精準化投喂與生物生長狀態科學調控與自動化管理,并在此基礎上開展智能養殖應用示范,構建水產養殖全過程數字化、科學化、標準化、規范化、精細化、遠程化、自動化、智能化、環保化的現代水產養殖模式,建設現代水產養殖信息化體系。
開展基于編碼標識和生產主體身份識別等關鍵物聯網技術研究,完成加工、運輸和銷售環節的個體編碼和快速批量識別技術及防偽的技術研究,根據物聯網信息量大的特點,研究大數據量的遠程數據傳輸和云存儲技術,形成水產品養殖、檢疫、加工、儲存、運輸、銷售全過程可追溯信息系統,建立水產食品的安全體系。
同時,探索生物因子與養殖動物定量關系模型及相關趨勢判定規則,建立魚類生長指標與主要環境因子之間的回歸關系方程,并依據養殖生產過程中的環境數據、生理指標、生長指標,應用云計算和智能判別技術對不確定性因素進行預測和判別,智能控制相關物聯網養殖設備,形成智能養殖專家系統,為水產養殖過程提供科學、標準的養殖技術。
相較于一般的智能化養殖模式,通威的智能系統集成化養殖模式有著得天獨厚的實施條件,有信息系統方面的物聯網技術、設施漁業方面的底排污、電化水技術等硬件、軟件平臺作為支撐的,圍繞智能水產養殖和食品安全體系,將股份技術中心動保所防疫方案、漁業研究所的設施方案與池塘的生產力融合進來,考慮與通威的ERP系統、CRM系統、光伏發電系統、安全保障體系、質量全程追溯系統進行集成,形成一個網狀的支撐結構,建立高度集成的支撐系統。這些是對通威近些年來水產養殖科技的集大成,是通威近年來豐碩的科技結晶,也是通威最為重要也最不可替代的差異化競爭優勢。
在集團董事局劉漢元主席的高度重視與躬身指導下,經過通威研究院副院長高啟平等專家領導的密集調研,在股份信息、技術系統的大力支持下,由設施漁業研究所負責人吳宗文老師牽頭成立的“通威智能系統集成化養殖”項目組已正式成立。
相較于一般的智能化養殖模式,通威的智能系統集成化養殖模式有著得天獨厚的實施條件,有信息系統方面的物聯網技術、設施漁業方面的池塘底排污、投餌網箱魚體排泄物回收系統、生態電化水處理技術、“漁光一體化”技術等硬件、軟件平臺作為支撐的,圍繞智能水產養殖和食品安全體系,將股份技術中心動保所防疫方案、漁業研究所的設施方案與池塘的生產力融合進來,考慮與通威的ERP系統、CRM系統、光伏發電系統、安全保障體系、質量全程追溯系統進行集成,形成一個網狀的支撐結構,建立高度集成的支撐系統。
通威池塘底排污、投餌網箱魚體排泄物回收系統,通過將物理、生物凈化與養殖技術有機結合,將池塘養殖污染物達到國家漁業水質標準,使養殖水體生態系統良性循環,有效防止養殖內、外源性污染,提高池塘養殖成活率,降低用藥污染,大幅度提高了養殖產量和水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實現了漁業養殖“裝備工程化、技術精準化、管理智能化、生產工廠化”的目標。提高池塘養殖成活率,降低用藥污染,大幅度提高了養殖產量和水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實現了漁業養殖“裝備工程化、技術精準化、管理智能化、生產工廠化”的目標。目前,通威池塘底排污、投餌網箱魚體排泄物回收系統己獲得多項專利和省政府科技成果獎。
通威生態電化水處理技術,創新研究了生態電化水孵化名優魚卵,提高孵化率;凈養通威魚,提高了魚的品質和運輸成活率;代替化學藥品滅菌、保鮮,有利于魚片的加工、出口,延長了貨架期。目前,通威生態電化水項處理技術己通過兩項企業標準、四項受理專利,具有產品合格證,并榮獲省政府科技成果獎。
通威池塘“漁光一體化”技術, 通過養殖空間的綜合利用,在池塘養殖水面上架設太能電池板,實現了“魚電雙豐收”。這些技術專利是通威豐碩的科技結晶,是對通威近些年來水產養殖科技的集大成,也是通威最為重要也最不可替代的差異化競爭優勢。
在集團董事局劉漢元主席的高度重視與躬身指導下,經過通威研究院副院長高啟平等專家領導的密集調研,在股份信息、技術系統的大力支持下,由設施漁業研究所名譽所長吳宗文牽頭成立的“通威智能系統集成化養殖”項目組已正式成立。
隨著通威智能化養殖技術的不斷完善與項目階段進度的推進,在我國水產養殖的可持續發展道路上,通威將繼續踐行“為了生活更美好”的愿景,為行業做出更大貢獻。
■ 什么是物聯網智能化養殖
只需要在房間里點點鼠標,在手機上動動手指,就可以養魚,真的有那么簡單?不用扛包投料,自動投喂;不用經常白天、夜里巡塘,可以遠程巡塘和報警,真的有那么先進?不懂養殖技術,沒有養殖經驗,就能把魚養得比別人都好,真的不是吹牛?
是不是吹牛,先了解2個名詞,物聯網和智能化,最近幾年,這兩個詞越來越多的出現在我們的身邊,顧名思義,物聯網就是物物相連的互聯網,智能化就是像有人的思維一樣做出動作指令。聽起來很‘高大上’的事物,似乎離我們普通老百姓的生活還很遠,其實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這些高新技術正在融入我們的生活,幫我們解決以前不能解決的問題,實現以前無法實現的需求。比如:變頻空調,可根據環境溫度自動選擇制熱、制冷和除濕運轉方式,使居室在短時間內迅速達到所需要的溫度并在低轉速、低能耗狀態下以較小的溫差波動,實現了快速、節能和舒適控溫效果。其實其原理也很簡單,通過對周圍環境的監測和感知,智能的控制空調的運行,使室溫波動小、電能消耗少,其舒適度大大提升。
對環境的監測和感知,對設備的智能控制,如果再結合互聯網,如果再把這些技術運用到養殖生產上……想一想,其實也不難理解,智能化養殖有以下幾個要素。首先,通過在線探頭設備,可以將我們需要的環境指標(如:溶解氧、PH值、溫度等)采集上來并分析,為我們提供科學養殖的依據;其次,根據對采集的數據進行分析的結果,指導我們進行科學的增氧和喂食,再結合自動化設備,實現對設備的智能控制;再次,結合互聯網技術,所有的采集數據傳送到遠端服務器進行分析,控制指令可以從遠端發出,通過手機和電腦都可以查看數據和控制設備,再配以在線視頻監控設備,實現遠端視頻監控。基于以上幾點就是智能化養殖的簡單實現,未來還可以有更多功能的實現,幫助我們工廠化、智能化的進行養殖。
■ 為什么要進行智能化養殖
隨著養殖行業的不斷進化,養殖規模越來越大,養殖環境越來越集中,人工成本越來越高,人們對食品安全的意識越來越強,傳統的養殖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發展的需要,我們需要改變我們的養殖方式,實現高效、科學、綠色、環保的養殖需求。早在2010年我們通威就在思考如何通過物聯網技術來解決市場和業務上的問題,在2012年通過通威科技年會實現了“手機養魚”,對智能化養殖進行了部分的探索和試驗。今年我們公司正在大力推行先進養殖模式示范試點項目,其主要目的是推廣先進的養殖技術和模式,先進的養殖技術和模式來源于技術體系的研發成果,能將技術體系的研發成果進行有效的集成,實現快速的成果轉化,將研發、配方、產品以及池塘生產力、動物防疫和保障、漁業設施的研發等有機會進行結合和集成,智能化養殖將是必不可少的信息輔助手段。智能化養殖將顛覆傳統的養殖模式,通過科學養殖,精益生產,改善和控制水質條件,保障養殖環境,做到精確投喂和科學放養,魚類健康成長,水質智能調節,配方科學優化,從而提升養殖水平,實現好的養殖效果。
■ 智能養殖的價值
1、減輕勞動強度,不用扛包投料,自動投喂;不用經常白天、夜里巡塘,可以遠程巡塘和報警。
2、提高生活質量,可以長時間離開魚塘,可去旅游,可以去休閑、娛樂,過得比城里人安逸。
3、降低技術門檻,以前從事養殖,必須懂養殖技術,必須有養殖經驗,現在是傻瓜式操作,只需要看看數字,相關設備會自動啟動,同時復雜問題通過后臺,與飼料廠家的系統相連,廠家會提供主動服務。
4、提升養殖水平,通過科學養殖,精益生產,改善和控制水質條件,保障養殖環境,做到精確投喂和科學放養,魚類健康成長,水質智能調節,配方科學優化,從而提升養殖水平,實現好的養殖效果。
5、改變工作方式,和城里白領上班一樣,只需要在房間里點點鼠標,在手機上動動手指。
6、增加經濟效益,通過精細化自動監控水質,調節水質,對水質進行有效的控制,可以較大的降低餌料系數,提前池塘利用率,節約飼料成本。
7、促進技術整合,能將技術體系的研發成果進行有效的集成,實現快速的成果轉化,將研發、配方、產品以及池塘生產力、動物防疫和保障、漁業設施的研發等有機會進行結合和集成,通過軟件進行固化和轉換。
8、保證食品安全,水質和環境的改善和控制,魚類能健康、愉悅的成長;對養殖過程全程掌控,采集需要的數據和信息,進行全程查看和追溯。
9、增強透明信賴,滿足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監督權,增加消費者對企業產品的認知度。滿足政府監管的需要。
10、樹立強大品牌,保障水產品安全生產,誠信經營,創建優質水產品品牌,增加收益的需求;
11、改變業務模式,為水產的大規模的集約化生產提供技術保障,促進農業化向工業化和信息化轉型,降低技術門檻,改變生產方式,
12、重構商業形態,養殖效果不但要投資省,風險小,產量高,但要是安全健康的產品,同時通過光伏發電項目的有機結合,利用同樣的資源,能達到豐厚的經濟效益。
13、實現產業轉型,推動農業化向工業化轉型,實現農業化、工業化、信息化,三化融合。
■ 通威在做什么
基于計算機技術、手機通信技術、數據通信技術、自動化設備技術和傳感器技術為基礎的養殖水質多參數在線監測系統和控制系統是實現智能化養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信息化整合、集成,將多種技術融為一體,初步實現智能化養殖,通威近期需要做以下幾點工作:
1、開發web軟件和手機app,實現養殖戶的遠程人機交互;
2、選取采集精準的探頭設備,對養殖水質的溶解氧DO值、pH值、水溫等常規水質指標進行連續自動監測,根據水質監測結果,實時調整控制設備或預警養殖戶,實現智能控制;
3、建立數據通信服務平臺,實現與遠程通信,將軟、硬件連接起來,并為后面實現大數據平臺和云計算、云服務做準備。
新聞鏈接:
■ 池塘水質改良關鍵技術
通威顛覆了傳統高產池塘導致內、外源性污染的歷史,在成都雙流、新津、廣東、江蘇、湖南、湖北、重慶等地推廣集成創新“深挖塘(3-5m)、底排污、固液分離、人工濕地、魚菜共生、節水循環與薄膜防滲、泥水分離”等環保漁業工程專利技術,將物理、生物凈化與養殖技術有機結合,有效控制水產養殖污水排放導致內外源性污染的問題。該系統每隔3-7天排污1次,每次2-3方(每畝下降1-2mm水深),實現養殖水體良性生態循環,不僅為魚類創造了良好生活環境,也減少了清淤80%以上能耗和勞動力,實現節能環保,有效防治水體污染、魚病頻發和水產品藥殘等長期未解決的問題,為確保漁農持續產出質量安全的水產品提供了技術支撐。
池塘底排污工程即塘底最低處設置排污口、攔魚網,通過排污口、排污管與固液分離池連通。養殖污水經池塘底排污系統處理后,達到國家漁業養殖用水標準循環使用,實現養殖水體良性生態循環。該項技術獲授權實用新型專利1項,受理發明專利1項。
■ 投餌網箱魚體排泄物回收技術
國內獨創投餌網箱魚體排泄物回收技術(已獲發明專利“一種投餌網箱魚體排泄物機械化抽提系統”和二項實用新型專利),有效控制傳統網箱養殖魚糞、殘餌等污染物導致的水庫水質惡化等問題。提高水資源利用率,促進水資源的生物修復以及網箱養殖魚體排泄物的再生利用,降低養殖水環境污染的治理成本,改善水域生態環境,為科學開發藍色國土資源,持續產出質量安全的水產品提供技術支撐。
通威投餌網箱魚體排泄物回收技術改革傳統養魚網箱箱體結構,創立環保生態網箱養魚新模式。研究開發環保生態網箱魚體排泄物回收裝置,創新研制集污漏斗系統(集污漏斗固定器、集污漏斗振動裝置)、魚體排泄物收集管道系統(運輸管道和濾渣筒)、濃縮系統、動力系統及糞水分離系統。在內外網箱間養殖濾食性和標識性魚類,網箱外種植水生蔬菜,實現物理和生物凈化功能,減少網箱養殖污染物的排放。
“投餌網箱魚體排泄物收集技術”降低網箱養殖產生的污染80%以上,有效防止養殖內源性污染,對傳統網箱進行創新設計、制備,配套組裝魚體排泄物收集系統,并對環保生態網箱在形狀、結構和材質的選擇有所創新,把物理、生物凈化技術與養殖技術有機結合起來,發展持續健康網箱養殖提供環保工程設施裝備與集成創新配套技術。
■ 通威生態電化水處理技術
通威電化水項目源于2007年劉漢元主席在新加坡考察時,發現有一種電化學水處理裝置能快速凈化污水,因此創新提出開展該技術應用于水產養殖領域的探索。電化水項目歷時7年,在主席的指示和鼓勵下,依托通威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為研發平臺,通過各研發部門及分子公司的通力合作,現已在水產產業鏈各環節開展應用示范與推廣。實現漁業裝備工程化、技術標準化、操作自動化,真正符合創新高效、節水減能、生態安全的現代化漁業先進技術。
本項目以自主創新電化學處理技術為核心,在外加電場作用下,通過特定電極引發電化學反應,產生強氧化性的中間體(溶劑化電子、·HO、·HO2 等自由基)、小分子團水、高氧化還原電位等,同時利用電絮凝、電力凈化、電氣浮、電子轟擊等效果,小分子團水的高滲透力、高擴散力、高溶解力、高含氧量的特性,實現物理方式殺菌、滅藻、除蟲、增氧、去污。保障了通威水產品質量安全,提升了通威漁業科技化水平。
目前,通威電化水項目已在四川成都、眉山,廣東南海等地開展電化水應用于名優魚卵孵化示范,降低水霉、劍水蚤等病蟲害事件發生,提高孵化率和成活率;應用于養殖水質改良,降低水中氨氮、亞硝酸鹽,降低魚病爆發與水體富營養化危害;應用于鮮活魚凈養運輸,抑制水體惡化,提升活魚品質與運輸成活率;應用于水產品加工滅菌、保鮮,代替化學藥品杜絕藥物殘留,延長產品貨架期。
■ “漁光一體化”模擬試驗
光照是影響池塘水產養殖生產的重要因素。“漁光一體化”是江浙地區近年來將水產養殖和太陽能產業結合的生產方式,即在池塘水體中開展水產養殖生產,同時在水面上架設光伏組件開展太陽能發電工作。能夠實現水下養魚,水面發電的目標,大大增加養殖業者的收入,具有很強的市場前景。“漁光一體化”將對池塘的光照產生影響,進而對池塘養殖的環境與生產產生影響,因此需要探討和評估“漁光一體化”對養殖效益的影響,以及怎樣改進避免這些影響。
通威選用黃顙魚為研究對象,模擬“漁光一體化”對黃顙魚精養模式下魚生長、飼料利用及池塘水生浮游生物、水化指標的影響,評估“漁光一體化”對黃顙魚精養模式養殖效益的影響,為下一步太陽能漁業提供參考數據。
模擬試驗池塘位于通威南京水產科技公司,共有池塘10口,每口池塘面積約為2畝,平均水深1.7米左右。模擬試驗池塘設置遮光面積分別為100%、70%、50%、30%、0(此遮光面積為光伏電站矩陣面積,模擬遮光)。
遮陽材料擬選擇遮陽網(膜)。安裝要求美觀牢固,間距、寬度、傾斜角等完全按照太陽能光伏板設置。根據光伏電力事業部之前的研究,已確定遮陽設施面向池塘正南方,傾斜度為25度,遮陽設施寬度為3.3米,設施距離池塘水平面0.3米,每組設施間距3米(100%遮光組以縮小組間間距達到,間距縮小為2.5米左右)。并通過生長及飼料利用效率、經濟效益的分析、水質的影響、底泥的影響、光照度的影響、浮游生物種類及生物量的計算等指標進行評估。
延伸閱讀:
手機掌控 千里之外能養魚
“一條三兩左右的觀賞錦鯉,市場上賣100多元一尾;一斤金花鯛魚,能賣50多元。去年僅觀賞魚一項,我就掙了900多萬。”4月20日,在淮安市淮安區流均鎮藍洋科技生態園,喬廣軍邊滑動手機顯示特種魚圖片,邊向記者介紹。
“現在 養魚 ,一部手機全部搞定。”在魚池邊,喬廣軍用手機發出一條短信,約10秒后,魚池里的微孔增氧設備自動開機,水面翻騰起成片氣泡。再發一關機短信指令,眼前翻騰的氣泡瞬間即停。
一部普通手機,裝上我國不久前研發的高科技養殖技術————池塘養殖環境自動監控系統,不管主人在哪里,都能隨時發送短信指令、開關 養魚 設備。
該系統由360度探頭、水下感應器、養殖設備、設施控制器、互聯網服務器及終端構成,通過發送無線信號指令,魚池設備可自動增氧、投料,還能定時發布水溫、溶氧、ph值等環境監測數據。
流均鎮農技服務中心主任楊立功告訴記者,喬廣軍是淮安市水產養殖采用這一新技術的第一人。傳統養殖,憑人工經驗監測魚池的養殖環境,翻塘、魚病等現象頻發,養殖風險大。這項新技術投入需上千萬元,不僅讓魚苗存活率高達99.6%,還可以多養30%的魚苗,特有的“微孔增氧”改變過去表面增氧為立體式增氧,節省近八成用電量。
在科技帶動下,喬廣軍的魚場去年實現特色養殖7000萬元,畝均產值1.5萬元,觀賞魚養殖產值1200萬元,畝均產值3萬元。“3畝水面能‘出’一輛轎車,這樣的技術和效益,全國少見!”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主任徐跑研究員參觀之后說。( 摘自《華龍網-重慶要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