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29
作者:通威報通心粉專刊
在長達三千多年的歷史中,中國漁業發展最重要的就是傳統養殖,隨著養殖技術的發展,傳統的養殖模式已逐漸被現代養殖模式所替代,更多的大水面養殖步入水產領域,尤其先進的工廠化養殖模式也逐漸走進人們的視野,它的科技性及先進性帶領著我國的水產事業走向了另一個高度。
隨著年輕一代不斷成長,水產人該如何培養自己的下一代?這成為了他們非常關心的問題。
■ 水產行業前景大 條件艱苦成阻礙
在一份關于水產專業畢業生的調研報告中指出,選擇就讀這一專業的學生39.47%是由于被分配、調劑的,26.32%是由于自己的興趣,有16.67%是因為覺得發展潛力好。由于社會整體觀念問題,人們覺得養殖人員工作、生活在農村很辛苦,讀完大學也無法“跳出農門”,使得許多學生不愿意從事水產養殖業,加上許多學生是調劑就讀,在畢業去向中有不少人選擇了非專業對口。
但讓人意外的是,在“畢業后工作難不難找”的調查中,僅有7.02%的人選擇了非常難找,60.53%的人選擇了“容易,一般有好幾家可選擇”,可見水產養殖專業出來的學生在就業難的大形勢下卻有著較為強勢的選擇權,而且在崗位中技術員、銷售經理的崗位是選擇最多的。在月薪的調查抽樣統計中,有40.53%的被調查對象月薪在5000元以上。對于水產養殖業的前景,則有53.41%的人選擇了“很有前景,但得能拼搏,能吃苦”。
這份調研報告反應出了如今養殖行業的發展趨勢:需要一線人員多。如果能夠耐心從實踐做起,扎根水產則大有作為。雖然水產養殖的前景巨大,但是年輕人在選擇時,條件艱苦和傳統觀念成為了最大的阻礙。
■ 看中水產養殖潛力 主動接過重任
在通心社記者的采訪接觸中,看中水產養殖行業潛力,主動接過家族養殖事業的卻不在少數。
重慶市榮昌縣龍集鎮的水產養殖大戶劉友文,他的兒子劉恩華就是主動接下父親重擔的代表人物。劉恩華在大學學習的是熱能與動力專業,畢業后第一份工作就是在重慶云河水電股份有限公司的國際部,后來,他考慮換一份工作繼續發展。父親劉友文一直認為兒子辭去工作很可惜,但依然尊重兒子的決定。他主動提出兒子可以選擇回家中幫忙,用勞動換取報酬,還可以學習水產知識,并且對兒子的薪酬結構采取基本工資加提成的方式,希望能夠提高他對工作的興趣。
劉恩華非常樂意回到家中工作,他表示之所以選擇水產養殖,是通過全面了解后,看中了現代水產養殖業的未來。如今,劉恩華家的魚塘已經完成了365模式全部設備的安裝,不僅減小了勞動強度,節約了成本,連產量也能提高了50%,“這就是現代養魚技術的亮點,也是我急需學習的新領域。”他對記者說。
同樣,在廣西柳州的陳路路也選擇主動接下父親的養殖事業,隨著養殖面積的擴大,父親越來越累。陳路路基于這樣的背景,再三思考,義無反顧地踏上了養殖的道路。決定開始養殖事業后,陳路路給自己制定一套多渠道的學習計劃。去廣州、南寧等養殖業發達地區進行考察學習;在網上查閱水產養殖知識;積極采用科學養魚模式,并開始建設通威365示范基地。為了學以致用,陳路路和父親還以比賽養魚的形式,父親采用傳統的養殖方式,而陳路路用學習到的科學方式養魚,最后看誰魚塘里養的魚質量好、產量高。
■ 機緣巧合 成為水產“二代”
而在第二代水產接班人中,也有不少因為其他原因,才機緣巧合投入到水產養殖事業中來。
潮州養殖戶黃曉杰就是其中之一,他的岳父一直是潮州當地的養殖大戶,從事水產養殖多年。剛接手岳父事業的黃曉杰,就在水產養殖上就遇到了讓人頭疼的問題。因為岳父之前采用的方式都是傳統養殖,根據自己多年來積累下的經驗去養魚,但是從2011年開始,養殖效益就一直不好,又因為過失用錯藥,導致魚大量死亡,一下子虧損了十多萬元。從這之后,他開始獨立尋找科學的養殖方式。在使用通威飼料與通威365養殖模式后,黃曉杰除了向通威技術人員學習養殖知識以外,自己也會閱讀一些關于水產養殖的書籍。同時,他還會在通心粉社區里學習,遇到不懂的問題,就在通心粉社區提問,聽取專家的解答。通過不斷學習積累,在很短的時間內,黃曉杰就變成了當地養殖戶中的“專家”。
同樣,臺灣年輕水產人林宏賓大學讀的是建筑,畢業后先后從事通訊業及科技業,4年前,公司南部辦公室北遷到竹科,年近六旬的父親要他別去新竹,“陪爸爸一起打拚”,讓他面臨人生重大抉擇。于是,35歲的他從吹冷氣的白領族,轉業成了養殖漁民,短短4年,從菜鳥成為年收入上千萬的養殖專家。結合他所學知識,與技術人員的溝通學習,將養殖業變身為“高科技產業”,養殖的收入也“蹭蹭蹭”的翻倍增長,他也成了當地知名的“養魚能手”。
雖然不少“水產二代”都是受家庭的要求才選擇了水產行業,但是憑著刻苦鉆研的勁頭,不少人依舊是取得了亮眼成績。
■ 建議:培養兒女興趣 尊重兒女選擇
其實不難看出,在新一代水產人身上有著更多的優勢,他們往往更容易接受新鮮事物,會主動向外學習,吸取養殖大戶的優勢經驗,通過新技術對自家傳統養殖模式進行改良優化,并且科學的擴大養殖規模,將年輕人的拼勁更好的發揮出來,不少人也因此年紀輕輕就取得了比父輩更好的成績。
在大多數的水產養殖家庭中,父親往往有著強勢的話語權,認為只要孩子沒有足夠好的工作選擇時,就應該接下家中的事業,投入到水產養殖中去,甚至從讀書專業選擇方面,就限定了兒女的選擇。但是這樣,卻非常容易導致兒女產生抵觸心理,特別是在年輕一代中,前往大城市選擇正常的白領工作是更為推崇的一種選擇。
但是也有不少養殖戶家庭對于兒女的教育處于較為寬松的方式,如第二代水產人陳路路就告訴記者,父親是一個開明的人,從小父親對姐弟倆都很好,在教育上,父親一直都希望他們能夠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很尊重孩子們的選擇,從來不會將自己的意愿強加于子女身上。寬松式的培養方式,尊重兒女意愿,給予一定的鍛煉空間應該是水產家庭可以考慮的培養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