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闊魚躍——通威集團的崛起
2003-09-20
作者:《四川日報》1997-10-23
●亞圣孟子,將魚和熊掌并譽為不可兼得之珍。于是鯉魚跳龍門,年年有魚(諧余),成為新春佳節一道很重的祝福。眼下,魚價已在豬肉之下,普遍普通之極。
●去年10月24日至11月25日,世界銀行考察團7名官員對通威集團進行了23天苛嚴考察,臨走評價:想不到中國內地有這樣一個新興的民營企業,其管理已達九十年代國際先進水平。
●魚和通威,依水而存。魚躍海闊。
發明與創業,成果促產業,勾勒通威崛起的鮮明亮色。
1984年春風初度。一個普通的漁業技術員,在眉山永壽鎮的蟆頤堰中,筑起一個面積63平方米的金屬網箱,放進3866尾鯉魚種,悄然開始了一場水產革命。
當年10月25日,省、地、縣有關部門組成驗收組,丈量出凈產1205公斤、每平方米19公斤的四川單位面積養魚最高產量記錄。
鯉魚蹦跳著,想越網而去。河堤上省水產局副局長楊全成激動不已:“我從事水產工作幾十年,今天是大開眼界。”
年僅20歲的劉漢元,眼見心血發明化為滿目鱗閃,百感交集。他是放棄了讀高中考大學的選擇而進省水產校、縣水電局,說服父母賣掉3頭肥豬,冒著血本無歸的風險鉆研并實踐其發明的。他緊握著一個機會——“天府之國”當時的窘境:可養魚水面達920萬畝,人均年水產品占有量卻低至0.8公斤。
新風撲面。本報是11月21日在頭版刊登新聞并發表評論:“逐步推廣這種新的養殖方式,實行集約經營,對加快發展我省漁烽生產具有重大意義。”
劉漢元抱回了“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科委、農業部將此發明列為“星火計劃”、“豐收計劃”,全國推廣。一時,山川河流,網箱養魚頓成大勢。農民們自我投入、自我管理、自負盈虧,將這一富裕之道擠得滿滿的,也擠出了危機。
劉漢元看到了危機所在。大規模的集約化養殖,將帶來魚飼料的“瓶頸”效應。弄不好,農民受損,點燃的科技圣火亦將灰飛煙滅。
他開始了從水面到地面的戰略轉移。融合國內科技精髓和自己的研究成果,組合出魚飼料配方,籌資建起西南首座魚飼料專業生產廠,取名“科力”——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科力”果然威力無窮,廠門前車水馬龍。劉漢元當即將公司更名為“通威”。從1991年到1996年,連續斥巨資擴建現代化的飼料工廠,系列“通威”連連榮獲10多項國家金獎和60我項獎勵。其中,魚飼料保持全國絕對領先地位。
統計數字顯示,1996年,四川全省水產量上升為47萬噸,人均占有量4.75公斤。巴蜀吃魚不再難。
通威大業創定。
質量立信譽,管理出效益,劃出通威騰達的明晰軌跡
市場經濟,怎樣來詮釋其內涵?
通威當家人劉漢元曾有一次韓國行,深有感觸。韓國人安排參觀大田博覽會,放了3部無語言音樂片。第一部題為《奔跑的韓國人》,第二部《弱肉強食》,第三部《合諧的一體》。3部影片內在聯系緊密:你得跑在前頭,然后優勝劣汰,再然后才有資本和詣相處。
通威人心有靈犀。集團創立時,就確定了企業的領先標志形象:水平面的光輪和“萬能結”。前者象征蓬勃活力和高速發展,后者表達不斷超越和多元出擊。
發展與超越,須臾離不開質量和管理。
這里幾乎有一對矛盾--用戶說,通威魚飼料同比價格最高;通威人說,我們的魚飼料在全省乃至全國銷量最大。
我們去眉山崇禮鄉黃蓮村蟆頤堰尋找答案。這里沿河密布網箱。養魚永周開年、徐建軍、胡方順一邊叫通威價格“溫柔點”,一邊“老實說,通威質量穩定,產魚率高”。他們說,去年有家新成立的飼料廠開來汽車,不由分說把大家拉到城里大吃一頓,然后表示愿賒銷飼料。魚戶們嘴巴一抹,回到堰邊,撒下的還是“通威”。
我們又到經三期改造、年產量已達30萬噸的通威三一探究竟。
四跨各類原料倉庫,堆放著來自瑞士、美國、日本的各種維生素、微量元素等添加劑,尤如一座巨大的營養調料庫。資料顯示,飼料成本中原料占80%左右,這是確保質量的大基礎。
顯然,原料成本不能降,而企業要盈利發展,只能依靠每年加速至15次的資金周轉,依靠管理和科技。
除去微機、進口調和等現代化生產和管理手段,通威的管理有兩個突出層面:一是經營“誠、信、正、一”理念,即誠實服務于社會,信譽為本,正當合法,事事爭創一流。
二是科技貫穿企業發展始終。每年,至少有100萬科研經費運作在科研所所長黃啟賢手上。這位西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系的老教授,帶領一批研究員、碩士研究生,每月至少進行著10個以上的實驗項目,源源將科研成果輸往生產線,提升著質量與效益。
有所為必有所得。國家ISO9002質量體系認證和國家產品質量方賀認證,雙雙落入通威人之手。
通威人一眼看準:開發三峽漁業。帳是這樣算的:僅開發 三峽水域面積的2%,就可年產水產品200萬噸,新增漁業產值200億元,有效安置移民30萬人——經實施,“當驚世界殊”。
立足四川,謀篇全國,布局國際,通威大手筆源于強出人頭。如今,通威年飼料生產能力已逾100萬噸;幾年來聯合數家國有企業,擴張了資本;產業涉及大農業開發、電子元器件、汽車、國際貿易,多元格局尚在拓展;子公司分布重慶、淄博、沙市、蘇州、昆明及美國,擁相當實力而掛牌“全國500家最大私營企業”第二位。
通威的形象總資產已達7個億,1996年銷售收入13億,今年將逼近20億。而通威的無形資產更具爆發力--通威人,33歲的“少帥”劉漢元立志高遠,運籌帷幄,務實創新,身邊聚集著一批賢士英才,僅享受國家津貼的專家就有兩人。
理念:通威企業文化中心設計出"鏈條理念"的宣傳畫,貼在每個員工崗位,強化著擴張壯大后仍然保持高效率的基礎。
機制:全國最大國營飼料廠--江西民星集團江西飼料廠原廠長、現通威總裁顧問劉繼一,兩相對比--產權明晰帶來管理體制的高效率;靈活快捷的決策使商機在握;分配緊連效益催人奮進。
當初,單干戶劉漢元發明網箱養魚,可可謂曲徑能幽。今天,通威集團一業為主、多元拓展,必定海闊天空。
●劉漢元的老鄉蘇軾詞云:“吳蜀風流自古同。”言江浙與四川都好,不分伯仲。而今沿海與四川經濟差距拉大,風流已不同。通威起于三蘇故里,自當脈承先人,縱橫發展,再書吳蜀新的“相同”——如此氣魄。是為寄語。
●去年10月24日至11月25日,世界銀行考察團7名官員對通威集團進行了23天苛嚴考察,臨走評價:想不到中國內地有這樣一個新興的民營企業,其管理已達九十年代國際先進水平。
●魚和通威,依水而存。魚躍海闊。
發明與創業,成果促產業,勾勒通威崛起的鮮明亮色。
1984年春風初度。一個普通的漁業技術員,在眉山永壽鎮的蟆頤堰中,筑起一個面積63平方米的金屬網箱,放進3866尾鯉魚種,悄然開始了一場水產革命。
當年10月25日,省、地、縣有關部門組成驗收組,丈量出凈產1205公斤、每平方米19公斤的四川單位面積養魚最高產量記錄。
鯉魚蹦跳著,想越網而去。河堤上省水產局副局長楊全成激動不已:“我從事水產工作幾十年,今天是大開眼界。”
年僅20歲的劉漢元,眼見心血發明化為滿目鱗閃,百感交集。他是放棄了讀高中考大學的選擇而進省水產校、縣水電局,說服父母賣掉3頭肥豬,冒著血本無歸的風險鉆研并實踐其發明的。他緊握著一個機會——“天府之國”當時的窘境:可養魚水面達920萬畝,人均年水產品占有量卻低至0.8公斤。
新風撲面。本報是11月21日在頭版刊登新聞并發表評論:“逐步推廣這種新的養殖方式,實行集約經營,對加快發展我省漁烽生產具有重大意義。”
劉漢元抱回了“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科委、農業部將此發明列為“星火計劃”、“豐收計劃”,全國推廣。一時,山川河流,網箱養魚頓成大勢。農民們自我投入、自我管理、自負盈虧,將這一富裕之道擠得滿滿的,也擠出了危機。
劉漢元看到了危機所在。大規模的集約化養殖,將帶來魚飼料的“瓶頸”效應。弄不好,農民受損,點燃的科技圣火亦將灰飛煙滅。
他開始了從水面到地面的戰略轉移。融合國內科技精髓和自己的研究成果,組合出魚飼料配方,籌資建起西南首座魚飼料專業生產廠,取名“科力”——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科力”果然威力無窮,廠門前車水馬龍。劉漢元當即將公司更名為“通威”。從1991年到1996年,連續斥巨資擴建現代化的飼料工廠,系列“通威”連連榮獲10多項國家金獎和60我項獎勵。其中,魚飼料保持全國絕對領先地位。
統計數字顯示,1996年,四川全省水產量上升為47萬噸,人均占有量4.75公斤。巴蜀吃魚不再難。
通威大業創定。
質量立信譽,管理出效益,劃出通威騰達的明晰軌跡
市場經濟,怎樣來詮釋其內涵?
通威當家人劉漢元曾有一次韓國行,深有感觸。韓國人安排參觀大田博覽會,放了3部無語言音樂片。第一部題為《奔跑的韓國人》,第二部《弱肉強食》,第三部《合諧的一體》。3部影片內在聯系緊密:你得跑在前頭,然后優勝劣汰,再然后才有資本和詣相處。
通威人心有靈犀。集團創立時,就確定了企業的領先標志形象:水平面的光輪和“萬能結”。前者象征蓬勃活力和高速發展,后者表達不斷超越和多元出擊。
發展與超越,須臾離不開質量和管理。
這里幾乎有一對矛盾--用戶說,通威魚飼料同比價格最高;通威人說,我們的魚飼料在全省乃至全國銷量最大。
我們去眉山崇禮鄉黃蓮村蟆頤堰尋找答案。這里沿河密布網箱。養魚永周開年、徐建軍、胡方順一邊叫通威價格“溫柔點”,一邊“老實說,通威質量穩定,產魚率高”。他們說,去年有家新成立的飼料廠開來汽車,不由分說把大家拉到城里大吃一頓,然后表示愿賒銷飼料。魚戶們嘴巴一抹,回到堰邊,撒下的還是“通威”。
我們又到經三期改造、年產量已達30萬噸的通威三一探究竟。
四跨各類原料倉庫,堆放著來自瑞士、美國、日本的各種維生素、微量元素等添加劑,尤如一座巨大的營養調料庫。資料顯示,飼料成本中原料占80%左右,這是確保質量的大基礎。
顯然,原料成本不能降,而企業要盈利發展,只能依靠每年加速至15次的資金周轉,依靠管理和科技。
除去微機、進口調和等現代化生產和管理手段,通威的管理有兩個突出層面:一是經營“誠、信、正、一”理念,即誠實服務于社會,信譽為本,正當合法,事事爭創一流。
二是科技貫穿企業發展始終。每年,至少有100萬科研經費運作在科研所所長黃啟賢手上。這位西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系的老教授,帶領一批研究員、碩士研究生,每月至少進行著10個以上的實驗項目,源源將科研成果輸往生產線,提升著質量與效益。
有所為必有所得。國家ISO9002質量體系認證和國家產品質量方賀認證,雙雙落入通威人之手。
高峽出平湖,多元創利潤,昭示
通威跨世紀發展新觀念
通威人一眼看準:開發三峽漁業。帳是這樣算的:僅開發 三峽水域面積的2%,就可年產水產品200萬噸,新增漁業產值200億元,有效安置移民30萬人——經實施,“當驚世界殊”。
立足四川,謀篇全國,布局國際,通威大手筆源于強出人頭。如今,通威年飼料生產能力已逾100萬噸;幾年來聯合數家國有企業,擴張了資本;產業涉及大農業開發、電子元器件、汽車、國際貿易,多元格局尚在拓展;子公司分布重慶、淄博、沙市、蘇州、昆明及美國,擁相當實力而掛牌“全國500家最大私營企業”第二位。
通威的形象總資產已達7個億,1996年銷售收入13億,今年將逼近20億。而通威的無形資產更具爆發力--通威人,33歲的“少帥”劉漢元立志高遠,運籌帷幄,務實創新,身邊聚集著一批賢士英才,僅享受國家津貼的專家就有兩人。
理念:通威企業文化中心設計出"鏈條理念"的宣傳畫,貼在每個員工崗位,強化著擴張壯大后仍然保持高效率的基礎。
機制:全國最大國營飼料廠--江西民星集團江西飼料廠原廠長、現通威總裁顧問劉繼一,兩相對比--產權明晰帶來管理體制的高效率;靈活快捷的決策使商機在握;分配緊連效益催人奮進。
當初,單干戶劉漢元發明網箱養魚,可可謂曲徑能幽。今天,通威集團一業為主、多元拓展,必定海闊天空。
●劉漢元的老鄉蘇軾詞云:“吳蜀風流自古同。”言江浙與四川都好,不分伯仲。而今沿海與四川經濟差距拉大,風流已不同。通威起于三蘇故里,自當脈承先人,縱橫發展,再書吳蜀新的“相同”——如此氣魄。是為寄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