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區發展縣域經濟啟示錄
2003-09-20
作者:《四川日報》2002-8-3
送走深圳、珠海經貿考察團,廣東番禺考察團又接踵而至。眉山市東坡區區委書記楊勇喜在心頭:廣州嘉力輝包裝設備有限公司決定投資3000萬元與三蘇酒業合資建一紙業包裝有限公司,東坡區民營企業又添“新丁”。
去年,非公有制經濟上繳國家工商稅收9000多萬元,占全區稅收總額的82%,工商稅收的97%。今年1至6月,全區實現GDP17.6億元,其中民營經濟為14億元,占總量的80%。民營經濟的主體地位,正在千載詩書城逐步確立。
5年前,東坡區還叫眉山縣,當時縣域經濟的慘淡至今還深印在區長胡年勇的記憶里。1997年,全縣國有和城鎮集體企業資產9.5億元,負債卻高達10.7億元,負債率113%;國企職工15700人,離退休職工4000人,平均每3個在職職工就要供養一個退休職工;80%以上的企業處于停產或倒閉狀態,下崗職工達50%以上。
觀念創新“民營”挑大梁
路在何方?對企業進行產權改革,構建以民營經濟為主體的縣域經濟新格局———時任眉山縣委書記、現任眉山市副市長的黎兵重提當年決策。
疑慮隨至:可能違背社會主義的原則和方向;可能造成貧富兩極分化……黨的十五大春風化雨,解決了“姓公姓私”問題。思想大討論,觀念大轉變,全縣上下形成共識。
1997年至1999年,國企改革攻堅破難,東坡區民營經濟通過參與國企改革,低成本擴張,迎來了全面發展的黃金時期。
一批民營企業利用國有企業閑置資產、成熟技術、熟練工人,迅速實現低成本擴張。原眉山縣水泥廠扭虧無望,以850萬元整體出售給民營企業四川軍地雙擁集團后牞企業投入技改資金750多萬元,形成年產16萬噸水泥的生產能力,成為全市最大的建材生產企業。原縣制革廠破產后,云光紡織飾品有限公司投資3000萬元改建家庭飾品寬幅布印染生產線,產值過億元。恒泰公司投資600萬元收購眉山縣糖廠,投資5000多萬元新上了氨基酸等3條生產線,成為全國焦糖色素生產龍頭企業。
三年攻堅,進退之間,214家國有、城鄉集體企業實現了產權百分之百轉變,除21家國有城鎮集體企業解體外,193家企業被民營企業收購重組。這批民營企業,正是全區經濟新的增長點和工業發展后勁所在。
民營經濟強勢崛起的背后,有一個定位準確的政府。
資金、設備、技術等投入來自企業,產品、經營、用人企業作主,政府與企業不再有“血緣”。面對一大批“改名換姓”后的企業,政府干什么、怎么干?
“當好‘服務員’,著力于宏觀調控和綜合協調,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區委書記楊勇為政府定位。
抓好規劃,突出重點,“6388”戰略出爐。重點抓好東坡、太和、松江、象耳、思蒙、崇禮6個鄉鎮,發展經濟區、工業區、示范區3大區域,建設木材、糧油、食品等8大市場,突出食品加工、飼料生產、建筑建材等8大產業。
支持發展,實行“四不限”:不限發展比例,不限發展速度,不限經營方式,不限經營規模。資金投入牞協調金融部門信貸支持;稅收征管,依法給予優惠政策。
“環境對企業發展生死攸關。”恒豐食品包裝有限公司總經理彭懷銀記得,1998年一部門到企業收費,比規定多收了200元,后來這個部門的負責人親自登門道歉,將錢如數退還。
“沒有政府的幫助,就沒有企業的今天。”金象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雷林難忘以前離企業百米遠有一收費站,金象貨運量大,費用高。聽到企業反映,區上制定出既符合政策又有利于企業的季票制,金象每月可節約運費幾十萬元。
“選擇東坡,我很幸運。”來自日本的幸達工藝品有限公司董事長田口多喜男感慨,企業落戶伊始,無自來水,而地下水含鐵過重,區長胡年勇與水廠接洽,免配套費2萬多元。現在區上又為他接通天然氣,以氣代煤牞每年可節省成本30%。
軟環境優起來。制止“三亂”,取消不合理收費項目100多項;建立“企業負擔卡”,對亂收費的部門和單位,第一次通報,第二次亮黃牌,第三次采取“組織措施”;清理行政審批事項174項;建立行政服務中心,辦件率99.8%。
硬環境“硬”起來。城市規模擴大至14.5平方公里,街道140多條,中等城市的格局形成;基本實現“縣道標美化、鄉道水泥化、村道網絡化”目標;電力建設、村村通電話工程快速發展……
寬松的發展環境,讓民營企業安心求發展。通威集團組建了近20家分公司,形成了跨地區、跨行業、集團化、現代化經營格局,集團總產值40億元;金象化工年年有新項目,并在美國建立兩個分廠,固定資產近3億元……
民營經濟支撐縣域經濟的格局形成,東坡區的民營企業不愿小富即安。
日前,臺灣考察歸來,李記醬菜調味品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國斌下定決心,與臺北家樂福超市合作開拓臺灣市場。還有為數不少的企業老總到清華、北大研修,到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和國外取經……
“走出去”的同時還要“請進來”。做大做強的重要途徑在于利用“外力”,招商引資是關鍵。重點,農產品加工業和飼料、食品、化工、建材四大支柱產業;切入點,把握國際國內產業大轉移契機,改坐等為主動出擊,以項目招商,制作13個項目建議書,形成工業發展項目庫。去年以來,先后在廣東佛山和浙江玉環等地成功舉辦招商會。
太和至思蒙非公有制經濟增長帶,德勝、云光、騰飛等有規模、有市場、上檔次的企業慕名而來;松江工業小區,19家工業企業落戶于此,年產值已達3億元。今年上半年,全區共引進項目107個,投資總額5.24億元,實際到位資金2.48億元。
臺灣統一集團、廣東奔朗、廣東泰奇集團、成都天安公司……助推東坡區民營經濟再上新臺階。區域內省級名牌6個,占眉山市三分之二強。今年上半年,民營經濟工商稅收入庫占據全區的98%,5萬多人在民營企業中務工就業。
東坡區綜合經濟實力由1997年全省的43位升至現在的28位———位次升遷昭示實力變化。提升縣域經濟實力,東坡區民營經濟重任在肩。
東坡區的實踐表明,發展民營經濟是發展縣域經濟的主要途徑。縣域經濟的發展壯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民營經濟的發展速度和質量。
發展民營經濟,觀念轉變為先。不拘泥于所有制的比例,要看其是否適應市場經濟要求,是否有利于加快發展。就我省的實際情況而言,絕大多數縣(市、區)基本沒有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產業和企業。故而,國有資產要從縣域經濟中大膽退出。
政府在市場準入、融資、稅收等方面為民營企業創造良好的發展空間,鼓勵民營企業參與國企改革,促使其實現數量、質量和效益上的新突破,縣域經濟才會取得全面的、突破性的發展。
去年,非公有制經濟上繳國家工商稅收9000多萬元,占全區稅收總額的82%,工商稅收的97%。今年1至6月,全區實現GDP17.6億元,其中民營經濟為14億元,占總量的80%。民營經濟的主體地位,正在千載詩書城逐步確立。
5年前,東坡區還叫眉山縣,當時縣域經濟的慘淡至今還深印在區長胡年勇的記憶里。1997年,全縣國有和城鎮集體企業資產9.5億元,負債卻高達10.7億元,負債率113%;國企職工15700人,離退休職工4000人,平均每3個在職職工就要供養一個退休職工;80%以上的企業處于停產或倒閉狀態,下崗職工達50%以上。
觀念創新“民營”挑大梁
路在何方?對企業進行產權改革,構建以民營經濟為主體的縣域經濟新格局———時任眉山縣委書記、現任眉山市副市長的黎兵重提當年決策。
疑慮隨至:可能違背社會主義的原則和方向;可能造成貧富兩極分化……黨的十五大春風化雨,解決了“姓公姓私”問題。思想大討論,觀念大轉變,全縣上下形成共識。
1997年至1999年,國企改革攻堅破難,東坡區民營經濟通過參與國企改革,低成本擴張,迎來了全面發展的黃金時期。
一批民營企業利用國有企業閑置資產、成熟技術、熟練工人,迅速實現低成本擴張。原眉山縣水泥廠扭虧無望,以850萬元整體出售給民營企業四川軍地雙擁集團后牞企業投入技改資金750多萬元,形成年產16萬噸水泥的生產能力,成為全市最大的建材生產企業。原縣制革廠破產后,云光紡織飾品有限公司投資3000萬元改建家庭飾品寬幅布印染生產線,產值過億元。恒泰公司投資600萬元收購眉山縣糖廠,投資5000多萬元新上了氨基酸等3條生產線,成為全國焦糖色素生產龍頭企業。
三年攻堅,進退之間,214家國有、城鄉集體企業實現了產權百分之百轉變,除21家國有城鎮集體企業解體外,193家企業被民營企業收購重組。這批民營企業,正是全區經濟新的增長點和工業發展后勁所在。
民營經濟強勢崛起的背后,有一個定位準確的政府。
資金、設備、技術等投入來自企業,產品、經營、用人企業作主,政府與企業不再有“血緣”。面對一大批“改名換姓”后的企業,政府干什么、怎么干?
“當好‘服務員’,著力于宏觀調控和綜合協調,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區委書記楊勇為政府定位。
抓好規劃,突出重點,“6388”戰略出爐。重點抓好東坡、太和、松江、象耳、思蒙、崇禮6個鄉鎮,發展經濟區、工業區、示范區3大區域,建設木材、糧油、食品等8大市場,突出食品加工、飼料生產、建筑建材等8大產業。
支持發展,實行“四不限”:不限發展比例,不限發展速度,不限經營方式,不限經營規模。資金投入牞協調金融部門信貸支持;稅收征管,依法給予優惠政策。
“環境對企業發展生死攸關。”恒豐食品包裝有限公司總經理彭懷銀記得,1998年一部門到企業收費,比規定多收了200元,后來這個部門的負責人親自登門道歉,將錢如數退還。
“沒有政府的幫助,就沒有企業的今天。”金象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雷林難忘以前離企業百米遠有一收費站,金象貨運量大,費用高。聽到企業反映,區上制定出既符合政策又有利于企業的季票制,金象每月可節約運費幾十萬元。
“選擇東坡,我很幸運。”來自日本的幸達工藝品有限公司董事長田口多喜男感慨,企業落戶伊始,無自來水,而地下水含鐵過重,區長胡年勇與水廠接洽,免配套費2萬多元。現在區上又為他接通天然氣,以氣代煤牞每年可節省成本30%。
軟環境優起來。制止“三亂”,取消不合理收費項目100多項;建立“企業負擔卡”,對亂收費的部門和單位,第一次通報,第二次亮黃牌,第三次采取“組織措施”;清理行政審批事項174項;建立行政服務中心,辦件率99.8%。
硬環境“硬”起來。城市規模擴大至14.5平方公里,街道140多條,中等城市的格局形成;基本實現“縣道標美化、鄉道水泥化、村道網絡化”目標;電力建設、村村通電話工程快速發展……
寬松的發展環境,讓民營企業安心求發展。通威集團組建了近20家分公司,形成了跨地區、跨行業、集團化、現代化經營格局,集團總產值40億元;金象化工年年有新項目,并在美國建立兩個分廠,固定資產近3億元……
民營經濟支撐縣域經濟的格局形成,東坡區的民營企業不愿小富即安。
日前,臺灣考察歸來,李記醬菜調味品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國斌下定決心,與臺北家樂福超市合作開拓臺灣市場。還有為數不少的企業老總到清華、北大研修,到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和國外取經……
“走出去”的同時還要“請進來”。做大做強的重要途徑在于利用“外力”,招商引資是關鍵。重點,農產品加工業和飼料、食品、化工、建材四大支柱產業;切入點,把握國際國內產業大轉移契機,改坐等為主動出擊,以項目招商,制作13個項目建議書,形成工業發展項目庫。去年以來,先后在廣東佛山和浙江玉環等地成功舉辦招商會。
太和至思蒙非公有制經濟增長帶,德勝、云光、騰飛等有規模、有市場、上檔次的企業慕名而來;松江工業小區,19家工業企業落戶于此,年產值已達3億元。今年上半年,全區共引進項目107個,投資總額5.24億元,實際到位資金2.48億元。
臺灣統一集團、廣東奔朗、廣東泰奇集團、成都天安公司……助推東坡區民營經濟再上新臺階。區域內省級名牌6個,占眉山市三分之二強。今年上半年,民營經濟工商稅收入庫占據全區的98%,5萬多人在民營企業中務工就業。
東坡區綜合經濟實力由1997年全省的43位升至現在的28位———位次升遷昭示實力變化。提升縣域經濟實力,東坡區民營經濟重任在肩。
東坡區的實踐表明,發展民營經濟是發展縣域經濟的主要途徑。縣域經濟的發展壯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民營經濟的發展速度和質量。
發展民營經濟,觀念轉變為先。不拘泥于所有制的比例,要看其是否適應市場經濟要求,是否有利于加快發展。就我省的實際情況而言,絕大多數縣(市、區)基本沒有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產業和企業。故而,國有資產要從縣域經濟中大膽退出。
政府在市場準入、融資、稅收等方面為民營企業創造良好的發展空間,鼓勵民營企業參與國企改革,促使其實現數量、質量和效益上的新突破,縣域經濟才會取得全面的、突破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