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1-12
作者:每日經濟新聞
首條標有廠名、聯系電話的品牌淡水魚“通威魚”日前正式進入上海的多家標準化菜市場,以及沃爾瑪、家樂福等商場超市。據水產專家透露,目前的水產品企業中有品牌發展計劃的不足4%。為便于質量監管,上海計劃將水產品、蔬菜等品類的品牌覆蓋率提高到60%以上。《每日經濟新聞》昨日走訪相關菜場后獲悉,由于較市場平均價格高出至少50%,該品牌魚在此前的試銷期間銷售狀況并不理想。
記者昨日在部分標準化菜場看到,每斤普通鯽魚的價格在6.8元左右,而每斤帶有“身份證”的品牌魚價格則在9.8元至12.8元之間。據現場銷售人員介紹,多寶魚藥物殘留、福壽螺中毒等事件后,上海市民對相應水產品的質量有了更高要求。由于品牌魚的養殖成本較高,且每批都需要到質檢部門送檢,導致其成本遠高于普通魚。但記者在現場觀察后發現,不少市民看到“高價”魚后往往會主動詢問一番,但隨即又轉頭購買便宜的普通魚。
上海水產行業協會秘書長范守霖表示,上海的水產品大多來自外埠,散戶養殖的魚產品比例仍較高,而在同一養殖基地、不同批次的魚品質往往又不一樣,導致監管部門很難短期內對水產品進行有效監管。在實現產品的品牌化后,消費者可根據品牌魚的“身份證”對產品品質進行追溯,監管部門也方便對廠商實施有效監管。他認為,雖然品牌魚的養殖成本、送檢費用等都增加了企業成本,但通過適當提高價格,廠商依舊可獲得更高的毛利率。
上海水產大學副校長黃碩霖則表示,經過相關調研,目前國內的水產品養殖企業中,僅8%的企業有年度發展計劃,7%的企業有長期發展計劃,4%的企業有品牌發展計劃,與政府要求的水產品品牌覆蓋率達到60%的計劃相距甚遠。據介紹,目前國內每年水產品出口額高達80億美元,但由于缺乏自主品牌,國內出口的水產品多為低端產品,且屢有其他國家因水產品質量抽檢不合格而“刁難”中國養殖戶的事件發生。
首批引入品牌魚到滬的上海通威魚有限公司負責人鄭俊躍表示,由于在養殖、送檢等環節投入了過多成本,該公司水產品在市場的定位仍將是中高端,目前沒有降價計劃。除傳統菜場外,該公司還將直接與巴署傳香等連鎖餐飲企業及沃爾瑪等商超合作,進一步打通銷售通路。
上海或緊隨北京實行水產品準入制
上海水產行業協會秘書長范守霖透露,按照相關部門的構想,上海18種淡水魚可能率先試點水產準入。據了解,自去年11月1日起,赴北京市銷售的水產品必須有符合要求的產地證明、檢測報告和其他相關資質證明,商場超市等水產品零售柜臺要公示品種、產地信息等。按照北京市食品安全委員會制定的《加強北京市水產品市場準入管理的意見》,北京市開始實施水產品準入制度。這樣的準入條例在全國水產品市場監管中尚屬首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