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3-04
作者:華西都市報
在北京接受華西都市報專訪時,全國政協常委、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收起了笑容,神色嚴峻地表示,“中國制造”已經到了從量到質轉變的關鍵時期了,今年兩會,他將重點關注“中國制造”,建議國家將“質量強國”作為國家戰略納入“十二五”規劃。
尷尬
中國制造業品牌無緣“最有價值”百強
“談‘中國制造’就不得不說一組數據?!眲h元像背書一樣告訴華西都市報記者:
“十一五”期間,中國工業年產值突破10萬億元關口,工業增加值在全球制造業中的比重超過14%。中國制造業首次超過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工業制造國。2009年,中國手機產量達6.19億部,占全球產量的50%;微型計算機18215萬臺,占全球產量的60.9%。2009年,當國際金融危機使全球汽車產量下跌12.5%,北美汽車產量萎縮32.3%,日本下降31.5%時,中國汽車以突破1300萬輛的產銷量和40%的增長速度,毫無爭議地登上了全球第一產銷大國的寶座……
這些數據數據還可列舉很多,在全球制造業的30多個大類中,有半數以上的行業生產規模已居世界第一,這的確值得為‘中國制造’驕傲?!?/FONT>
講到這里,劉漢元話鋒一轉,談起了英國品牌價值咨詢機構發布的“2010年全球最有價值品牌榜單500強”。
在這份榜單中,中國制造業品牌只有17個,且前100位都榜上無名。這表明,“中國制造”在創造輝煌的同時,也面臨著極其尷尬的現狀,“強烈的對比與反差,不僅值得我們這些企業人深思,也應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視?!?/FONT>
反思
自主創新能力不強企業提升質量動力不足
中國的制造廠商將“中國造”銷往世界各地,在全球聲名遠播,為何就與全球最有價值品牌100強無緣呢?
劉漢元認為,作為制造大國的“中國制造”,質量整體水平的提高還滯后于經濟規模的增長。主要原因,就是企業提升質量的內在動力不足,自主創新和品牌創建能力不強。
“雖然我們的產品在數量上占了全世界的很大份額,但是常常給人一種廉價、質量一般甚至質量不太好的形象,產品附加值不高、品種不多、質量不全。”劉漢元說,這樣的現狀將嚴重制約“中國制造”的全球競爭力。
尤其是隨著貨幣升值、人工成本的逐漸上升,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全球需求結構出現明顯變化,圍繞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等方面的競爭日趨激烈的新形勢下,這種質量制約因素將變得更為強烈。
這個問題如果不得有效地解決,“中國制造”的黃金時代也許將會很快過去。
轉型
質量推動大國崛起德日美振興史值得借鑒
“在現代國際經濟發展史上,在大國崛起的過程中,質量都起到了重大的推進作用,中國制造要實現轉型,其實是有老師的?!眲h元告訴華西都市報記者,德國、日本、美國都是“中國制造”的好老師。
與列舉中國制造業數據一樣流暢,劉漢元向記者引證了一系列的史實——
上世紀50年代,德國政府實施了“以質量推動品牌建設,以品牌助推產品出口”的政策,使德國制造業在戰后迅速崛起,在全球確立了“德國品牌,質量一流”的國家形象,打造出奔馳、寶馬、西門子等一大批世界級“德國制造”知名品牌。上世紀60年代,日本政府主導實施了“質量救國”戰略,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全面質量管理,使得日本產品憑借質量優勢大舉進入歐美和全球市場?!罢缡澜缰|量管理專家朱蘭博士所評價的:‘日本的經濟振興是一次成功的質量革命’”。而上世紀80年代,美國為應對日本挑戰,出臺《質量振興法案》,批準設立“國家質量獎”,在一系列提升質量水平、加強質量創新措施的作用下,美國在多個產業領域重奪世界第一寶座,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特別是在以信息和生物技術為代表的新興產業中,確立了全球霸主地位。
“日本、德國、美國曾經所取得的成功就擺在我們面前,關鍵在于我們有沒有意識到,下不下決心去學,去做?!?/FONT>
建議
設“國家質量獎”做強“中國制造”
劉漢元表示,發達國家的實踐表明,在社會經濟進入快速發展的關鍵時期,在解決發展速度的同時,必須解決發展質量的問題,必須把質量擺在重要的戰略位置來抓。
尤其我國正處在加快結構升級轉型、加速經濟發展的關鍵時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更加充分地反映我們經濟增長的質量。
在這樣的形勢之下,劉漢元表示,他將在今年兩會上提出“質量強國、讓更多的中國制造成長為‘世界名牌’”的建議。
其具體措施包括:建議國家將“質量強國”作為國家戰略納入“十二五”規劃;強化全社會的質量觀念和質量意識;把“質量強國”作為中國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的國家戰略來實施,以“質量強國”戰略促進我國出口升級轉型,同時抓緊頒布實施《質量發展綱要(2011—2020年)》。
此外,還要建立健全質量管理的方針政策、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制度標準等,設立“國家質量獎”,從國家層面去引導、強化、動員全社會以世界先進質量水平為目標,加快提升我國產品、工程和服務質量的總體水平,使我國產品、產業和企業在國際競爭中具備更強優勢,推動我國由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