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3-07
作者:中國質量報
——代表委員熱議提高質量和效益
本報記者 杜 吟/文
如何“在提高質量和效益的基礎上”實現今年8%的增長目標?快速發展的同時,如何實現質與量、快與好的統一?經濟總量攀升后,質量工作如何在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中發揮作用?
作為歷年兩會的熱點話題之一,今年的“質量話題”更是持續升溫,特別是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今年乃至未來5年經濟發展都要建立在“提高質量和效益的基礎上”。而來自上海、廣東、四川、山東、陜西、江蘇、云南等省、市的幾十位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在兩會期間提出的關于將“質量強國”確定為國家戰略的建議,再次引起了代表、委員的強烈共鳴。一時間,會上會下,場內場外,有關實施“質量強國”戰略的討論不斷升溫。
必然選擇的必由之路
“近年來,我國產業整體素質和企業質量管理水平有了較大提高,有效支撐了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然而,從目前情況看,我國質量整體水平的提高明顯滯后于經濟規模的增長。實施‘質量強國’戰略是我國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的必然選擇。”針對目前我國現存的“質量差距”, 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政協副主席仇小樂強調,實施“質量強國”戰略不僅任務緊迫,而且很有必要。
由于來自企業一線,對中國目前的企業質量現狀比較熟悉,許多企業界的代表、委員都贊成全國政協委員、青州堯王制藥有限公司總經理宗立成對目前我國質量整體水平的概括:企業內在動力不足、自主創新和品牌創建能力不強、資源能源消耗大、質量安全事故頻發、制約質量創新和發展的深層次矛盾仍然存在等。
質量強則國家強。歷史上,質量在大國崛起中發揮了巨大的推進作用,成為國家強大的必由之路。據全國人大代表、長城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總裁王鳳英介紹,上世紀50~80年代,德國通過實施“以質量推動品牌建設、以品牌助推產品出口”的政策,日本通過實施“質量救國”戰略,美國通過出臺《質量振興法案》和設立“國家質量獎”等措施,在質量領域各領風騷,推出了許多消費者耳熟能詳的世界知名品牌。
“因此,無論從國內還是從國外看,在解決發展速度的同時,必須解決發展質量的問題,必須把質量擺在重要戰略位置來抓。”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眾和股份有限公司許金和,全國人大代表、陜西法士特汽車傳動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李大開都一致認為,在目前經濟發展的轉型期,實施“質量強國”戰略,能最大限度地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發揮質量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力和技術支撐,使我國在質量、品牌、技術、管理等方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躋身世界質量強國之列,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之夢。
一些代表、委員甚至還用“特別緊迫”來表達對制定實施“質量強國”戰略時間表的期待。在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眉山市市長李靜提出的《關于將“質量強國”確定為國家戰略的提案》中,建議黨中央“在十八大上提出‘質量強國’戰略”。
多年實踐的有效支撐
“可以說,經過30余年的發展,目前,我國實施‘質量強國’戰略的條件已基本成熟。”許多代表、委員還從“鞏固質量成果”的角度,闡述并肯定了實施“質量強國”戰略的可行性。
全國政協常委、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說,《質量振興綱要(1996年~2010年)》實施15年,我國已經具備了實施“質量強國”戰略的基礎條件:一是中國已成為“制造大國”,質量整體水平不斷提升,國際競爭力日益提高;二是質量發展的技術基礎逐步健全,為建設質量強國提供了有效支撐;三是質量意識已在全社會普及,全國已經有80%的省份實行了質量興省戰略,“質量第一”已成為社會共識;四是質量相關法律、法規體系不斷完善。“特別是部分重點領域的主導產品質量接近國際水平,一些優勢產業的產品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所有這些,都為實施質量強國戰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但對于到底什么是“強”,許多代表、委員雖然表述的語言不同,主旨卻都指向一個內涵:依靠質量提升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崛起,使我國躋身世界質量強國之列。
“強,是相對于競爭對手而言的,最直觀地體現是產品質量一流,質量管理要素優化,競爭優勢明顯,競爭績效和結果領先于競爭對手。”劉漢元如是說。
“同時,這種強勢競爭能力不應僅僅停留在當前,也體現在長期可持續的競爭能力提升和競爭優勢保持上;不僅表現在國家產品質量卓越,而且要通過質量提升,推動實現國家整體實力的強大。”
這字字珠璣、句句真言,無不凝聚著代表、委員們的拳拳“質量報國”和“質量強國”之心。全國政協委員、吉林省政協副主席支建華等一些委員及人大代表還通過專項建議等形式,將“質量強國”的內涵做了更具體、詳細地闡述:涌現出一批國際知名品牌、標準化水平躋身世界一流、每萬人中質量工程師比例接近或達到發達國家水平、企業質量總體水平要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品質量水平達到世界領先水平、高新技術產品國際市場占有率不斷提升、國際貿易話語權和定價權大幅提升。
切實可行的諸多建議
風帆正滿待起航。在“質量強國”戰略實現的路徑上,許多代表、委員也是各出高招,提出了一項項具體化的建議措施。
“我以為,在未來的質量發展綱要中,要把實施‘質量強國’戰略作為國家戰略固定下來,并在方針和政策、體制和機制、監督和管理、技術和教育、法制和標準、文化和環境等宏觀戰略層面上認真設計謀劃其內容。”葛志榮委員建議國家抓緊頒布實施《質量發展綱要(2011年~2020年)》,以推動質量發展從興到優、經濟發展從快到好、國家發展從大到強。據悉,《質量發展綱要》是“十二五”期間國家級專項規劃之一,目前明確由質檢總局牽頭,會同發改委、工信部、國家統計局等9個部門共同編制。
實現“質量強國”的目標,激勵機制最重要。全國政協委員蔡建國建議設立“國家質量獎”,以此激勵我國企業積極采用先進質量管理方法、追求卓越管理、增強競爭能力。全國人大代表、上海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邵志清對此持相同觀點。邵志清認為,十七大已提出“立足以質取勝”、“確保產品質量和安全”,與此同時,包括上海在內的22個省、直轄市先后設立了地方政府質量獎。在這種形勢下,一個代表國家最高層次的質量獎理應“呼之欲出”,成為各行各業的“標桿”。在具體細節上,他建議“國家質量獎”可以分別設立集體獎和個人獎,周期可考慮一年一次或兩年一次。
“質量強國”最直接的表現形式在產品。世界營銷專家測算研究結果表明,獲得“德國制造”這一品牌,需支付45820億美元,大約相當于德國2008年國內生產總值的124%。以往的經驗無不表明,打造出一大批世界級知名品牌,是實現“質量強國”的“有形產品”。王鳳英、許金和等代表因此建議“國務院及其質量主管部門應當借鑒發達國家經驗,采取多種措施,推出一批我國知名品牌,并重點扶持和培育,與世界知名品牌抗衡和競爭”。
“質量強國”戰略最終落腳點在于提升國家的整體實力,使我國躋身于世界質量強國之列。“因此,要舉全國之力,盡‘強國’之事。”仇小樂、李靜等代表都提出可以“建立國家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并將此納入國民經濟統計發布指標體系,對地方政府進行考核,推動地方政府在經濟建設中由注重‘量’轉變為注重‘質’,真正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許金和代表還聯合其他多位代表,聯名提交了《關于盡快建立國家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并納入政府目標責任考核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