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3-15
作者:中國企業家雜志
“都說光伏屬于高耗能,可是,用掉一度電,產出的產品可以發電二、三十度,這還能算高耗能嗎?”面對眾媒體,“水產大王”,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為光伏產業所承受的輿論壓力憤憤不平。
2010年2月11日,通威股份(代碼:600438)發布公告,宣布將其持有的四川永祥1.54億股股份全部轉讓給通威集團,多晶硅項目正式從上市公司剝離。但這并不意味著劉漢元放棄了這部分資產,相反,他還在不遺余力地推進著。
自從2006年,通威便強勢推進多晶硅行業,在四川樂山啟動目前世界上單體項目最大的一萬噸多晶硅生產項目。2010年6月7日,通威集團二期3000噸多晶硅項目悄然啟動,預計總投資達到20億元,這是多晶硅項目從上市公司剝離后的首個大手筆行動。
劉漢元提到,2010年,我國以近3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成為世界第一大貿易體、以近39.8萬億元人民幣的經濟總量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和國際政治、經濟格局多級化趨勢下,中國經濟發展表現出來的強勁勢頭,以及由此可能導致的世界性秩序重構,已讓國際社會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高度警惕,并以氣候、環境、匯率、資源等各種全球性問題,質疑和渲染中國軍事、政治、能源、糧食、人口等各種威脅,給我國經濟發展與和平崛起帶來異常復雜的國際環境。
他進一步指出,中國的和平崛起不可逆轉,在此過程中,經濟增長必然相伴能源消耗增長,我國比世界上任何國家都更需迫切解決能源問題,以及自身的安全供應和安全生產問題;也比任何國家面臨著更大的國家責任和國際道義壓力。中國如果拿不出切實可行的能源需求解決方案,要么未來20年后經濟發展不可持續,要么中國和平崛起的國際道義形象不可持續,更不能讓國際社會認同和接受中國的崛起。
劉漢元認為,無論從全球經濟可持續發展出發,還是從中國自身的根本利益、和平崛起的內在要求出發,我國都需要堅定發展新能源產業的決心,尋找并開發可持續發展的清潔能源,根本性地解決我國及世界能源危機和二氧化碳排放問題,這對于人均資源明顯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經濟快速發展、能源消耗迅速攀升的我國來講,尤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戰略安全意義。
劉漢元還提到近30年,我國的能源消耗總量相當于444.5億噸標準煤,年均增幅5.5%,新世紀以來的10年,年均增速更達9.1%,2010年我國能源消耗總量達32.5億噸標準煤,而每年全球消耗能源新增部分,我國占近四分之三,巨大的能源需求與我國有限的能源開采已形成尖銳矛盾。
劉漢元還通過數據說明,太陽能電池絕對能量的獲得,是我國國土光合作用平均能量獲得效果的33-133倍。如果考慮不同品質的能量差異產生的效果影響,這個結果甚至可以說達到150倍的差異。所謂的“高耗能”顯然站不住腳。
而光伏產業中多晶硅高污染、高排放引發的眾多爭議,劉漢元顯然不同意,他笑著對記者說,你去現在多晶硅的廠房看看,就知道是不是高污染了。他表示,國內的技術已經達到國際水平,所謂的“三高”帽子實在名不副實。
在劉漢元看來,新能源的到來已經勢不可擋。不僅如此,他還與與西南財經大學能源經濟研究所所長劉建生聯合著述《能源革命:改變21世紀》,以更加清晰表明自己的看法。
據《中國企業家》記者統計,中國數十個城市都在打造千億級多晶硅產業園,到2010年年中,僅四川省樂山市太陽能光伏硅材料產業鏈上有28個項目,總投資達到409億元,全國有20多個省近50家公司都在同時建設、擴建和籌建多晶硅生產線,總建設規模逾17萬噸。這些數字是否對行業造成了何種影響,要等未來才能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