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4-23
作者:中國質量報
通過不懈科技創新煉成全球“技術航母”
通威集團科研經費上不封頂
從當年靠500元起家,到如今成為全球最大的水產飼料企業,是什么力量推動通威集團在30年里一路向前,持續書寫中國水產業“神話”?“以科技創新促進企業發展的理念,正是通威奠定30年基業長青的根本要素。”近日,全國政協常委、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一語道破了企業的成功之道。
創立于1983年的通威集團,是中國民營經濟的一面旗幟。目前,通威集團在海內外擁有110多家分(子)公司,2011年銷售收入達352億元,成為我國農、林、牧、漁板塊年度銷售規模最大的農業上市公司之一。
無論是從“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衍生而來的通威集團前身科力,還是通威早期享譽業界的廣告語“科技能使衛星上天,科技能使你養魚致富”,無不透露出劉漢元對科技創新的情有獨鐘和不懈堅守。上世紀80年代,面對中國人“吃魚難”的生存現狀,劉漢元開始探索高效養殖方法。1983年初,他在眉山永壽永光水電站的尾水河渠進行渠道金屬網箱式流水養魚技術的試驗,即在渠道流水里修建兩個金屬攔網,在網箱里進行相對高密度的養殖。而彼時的中國,許多地方尚處在用草、菜粕等原料養魚的“蠻荒時代”。
作為中國水產史上一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科技創新,劉漢元發明的渠道金屬網箱式流水養魚技術,不僅為通威此后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科技基礎,更促使通威30年來堅定不移地將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放到企業經營的核心位置。
為了將科技創新的基因融入到每個通威人的血液中,劉漢元不僅親自擔任通威股份技術中心的學術帶頭人,還在企業內部明確提出了“科研經費上不封頂”的政策,并表示這是通威對研發經費的承諾,也是通威實行差異化競爭的長久戰略。正是在該方針的引領下,通威技術研發航母最終全面建成起航,并成為四川乃至中國民營企業中研發實力最強、擁有技術創新成果最多的企業之一。
目前,通威股份技術中心下轄水產研究所、蝦特飼料研究所、畜飼料研究所、禽飼料研究所、藥物研究所、通威水產科技園、通威水產工程中心7大研發機構,擁有技術人員500多名,每年投入研發經費近億元,完成科學試驗200多項,提供100多項研究成果和近300篇科研報告。2009年4月,經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專家組審查,國家認監委批準,通威股份檢測中心正式通過國家實驗室認可,這也標志著通威股份檢測中心出具的檢測報告,可以在全球58個國家和地區得以互認。
持續不懈的科技創新,不僅讓通威登上了全球水產飼料企業的“王座”,更打開了中國水產行業昂首走向世界的大門。如今,中國水產品出口量位居全球第一;全世界每3條人工養殖魚中,就有兩條來自中國;中國不僅是全球最大的水產養殖國,也是全世界惟一一個水產品養殖產量超過捕撈產量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