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01
作者:中國質量報
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
近年來,隨著我國糧食進口量激增,對外依存度持續提升,糧食安全已成為中央亟待解決和全社會高度關注的重大問題。3月1日,來京參加“兩會”的全國政協常委、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先生提交了“從全局把握我國糧食安全”的專題提案,建議國家從全局出發,從戰略高度考慮,合理提高全國糧食價格,加快集約化、規模化、現代化農業發展,進一步營造良好國際環境,從而確保我國糧食安全,進而確保國家經濟可持續發展和全社會的安全穩定。
劉漢元表示,近年來,雖然我國大米、面粉之類的主糧仍保持著95%以上的自給率,但大豆、食用油和玉米等其它糧食作物卻已高度依賴國際市場,其中僅大豆2012年進口就達5838萬噸,進口額達350億美元,對外依存度超過80%。同時,根據我國第六次人口普查顯示,國內人口總數預計在未來20~30年間將達到16億,超過歐盟、北美、日本等全球發達國家人口的總和。隨著我國人口規模持續擴大、城市化進程不斷提速、土地資源日益短缺、生態環境不斷惡化,我國糧食安全面臨著巨大壓力和挑戰。因此,全局性、戰略性考慮和應對我國糧食安全挑戰,已是我國的重大戰略課題,其緊迫性、重要性不亞于能源安全。
為此,劉漢元提出三點建議:
1、合理提高我國糧食價格
劉漢元說,從全球范圍來看,我國糧價一直處于較低水平。目前,我國農民種地收入折合每公頃僅有4500~7500元,其人均收入僅相當于城鎮居民的26%甚至更低;雖然農村人口占全國人口近50%,但糧食收益占全國GDP的比重還不到5%,這與實行高糧價政策的日、韓等國相距甚遠。因此,在未來10~20年時間里,有必要在不違反現有世貿規則的前提下,通過政策引導尤其是市場調節手段,適當、逐步提高糧食價格,最終在我國形成中高糧價政策。同時還可充分利用世貿組織規定的黃箱、藍箱方式,對我國農民糧食種植加大補貼力度,以確保我國在現有土地、資源有限的大背景下,盡可能穩定糧食的自給率,增加農民的種糧收入,并以此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突破口,這對于我國當前國情十分必要。
2、加快集約化、規模化、現代化農業發展
劉漢元談道,目前我國農民戶均耕地不到0.67公頃,且普遍采用傳統耕作方式,糧食生產集約化、規模化、現代化程度和勞動生產效率與發達國家還存在很大差距。以稻谷、大豆、玉米為例,我國每公頃產量僅有6750公斤、1950公斤、6000公斤,而美國分別達到8250公斤、3000公斤、12000公斤。從國外經驗看,隨著社會的發展,小農經濟式的粗放經營已無法適應我國農業的發展現實和長期需求。因此,只有通過在城鎮化過程中逐步減少農民數量,從財政、稅收、用地、金融、保險等方面配套相關扶持政策,將剩下的農民轉變成現代意義上的農場主,真正引導、培育一批從事農業的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使之成為集約化、規模化、現代化糧食生產的新型生產經營主體,從而大幅度提高農民的勞動生產效率,使糧食的產量增加得到有效保證,從而確保我國糧食安全。
3、進一步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
劉漢元分析指出,近年來,我國廣義的糧食進口依存度已經超過三分之一,在不久的將來,還將很快接近或超過一半。而目前全球糧食貿易主要集中于美國、巴西、阿根廷等南美洲國家,其集中度甚至超過國際石油主產地。在此背景下,如國際政治、軍事和安全環境發生重大變化,尤其是一些霸權主義國家有意遏制,這部分糧食的進出口通道一旦被切斷,中國國內將立即面臨極為嚴峻的糧食安全問題。因此,確保我國的糧食安全和國民生命線的關鍵要素一定要抓在中國人自己手中,將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和堅定不移地發展軍事力量相結合,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從而確保我國糧食安全問題不受外部威脅和干擾,進而確保國家經濟持續發展和社會安全穩定。(張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