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04
作者:中國經濟時報
中國廣義的糧食進口依存度已經超過三分之一,在不久的將來,還將接近或超過一半,糧食的進口通道一旦被切斷,中國將面臨極為嚴峻的糧食安全問題。因此,今后應該合理提高糧食價格,加快集約化、規模化、現代化農業發展,進一步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
■本報記者 周雪松
“我國糧食安全面臨著巨大壓力和挑戰。”3月2日,全國政協常委、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國廣義的糧食進口依存度已經超過三分之一,在不久的將來,還將接近或超過一半,糧食的進口通道一旦被切斷,中國將面臨極為嚴峻的糧食安全問題。他建議,合理提高糧食價格,加快集約化、規模化、現代化農業發展,進一步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
劉漢元說,糧食安全不僅事關國家安全,也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基本生活保障,是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國家安全的核心和基礎。長期以來,我國一直把糧食高自給率作為重要的政策方向和目標,2008年,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的 《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計劃將我國糧食自給率穩定在95%以上。近年來,雖然我國大米、面粉之類的主糧仍保持著95%以上的自給率,但這是以犧牲其他糧食作物的產量為代價的,比如大豆、食用油和玉米等,已高度依賴國際市場。隨著我國糧食進口量的激增以及對外依存度的持續提升,糧食安全已成為我國必須面對和解決的重大戰略性課題。
他指出,未來20——30年間,我國還將迎來新一輪生育高峰,人口總數預計將達到16億。如按我國目前人均糧食消耗標準,將需要每年增加1億噸左右的糧食才能滿足需求,這意味著需要增加3.4億畝耕地來生產這些糧食。否則只能依賴進口,屆時糧食安全形勢將進一步嚴峻。
他說,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預計未來10年每年將有1400萬人口進入城市,城市建設將占用相當大比例的土地面積,如果再算上因全國汽車保有量的快速增長,停車位及路網擴張,又將擠占大量耕地,這將使得原本就因化學投入物污染、沙化等因素不斷減少的耕地資源更加緊張。因此,全局性、戰略性考慮和應對我國糧食安全挑戰,已是我國的重大戰略課題,其緊迫性、重要性不亞于能源安全。
為應對這一挑戰,劉漢元建議合理提高我國糧食價格,加快集約化、規模化、現代化農業發展,進一步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
他說,糧價的提高,雖然短期可能對部分低收入、貧困家庭造成一定壓力,但隨著我國小康社會逐步建成、恩格爾系數持續降低,糧價提高對于居民生活的影響會逐年減小,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不斷提高,政府可同步提高城鄉低保標準來解決這個問題。據統計,我國每年浪費的糧食超過500億公斤,占全國總產量的10%,節約的這部分糧食足以養活多達1.3億人口。劉漢元認為,糧價的提高,有助于大幅減少“舌尖上的浪費”,可從根本上解決廣大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和動力問題。
根據測算,我國農民戶均耕地不到10畝,且普遍采用傳統耕作方式,糧食生產集約化、規模化、現代化程度和勞動生產效率與發達國家還存在很大差距。應通過財政、稅收、用地、金融、保險等方面配套相關扶持政策,引導、培育集約化、規模化、現代化糧食生產的新型生產經營主體,從而大幅度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使糧食的產量增加得到有效保證。
在劉漢元看來,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對于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同樣十分重要。他說,雖然我國大米、小麥、玉米等主食目前還能維持一定程度的高自給率,但這事實上源自于肉蛋奶等副食的支撐,如果生活中沒有大量油脂和蛋、奶的消費,維持我們日常生活的大米、小麥等主食的消費量將大大增加甚至成倍提升,主食的自給率將大幅降低,加上飼料用糧在糧食消耗中已占相當大比例,大豆、玉米等飼糧進口總量連年快速攀升。
他進一步指出,目前我國廣義的糧食進口依存度已經超過三分之一,在不久的將來,還將接近或超過一半。同時存在一個較大的問題是,目前全球糧食貿易主要集中于美國、巴西、阿根廷等南美洲國家,其集中度甚至超過國際石油主產地。
劉漢元說,在此背景下,如國際政治、軍事和安全環境發生重大變化,尤其是一些霸權主義國家有意遏制,這部分糧食的進出口通道一旦被切斷,中國將面臨極為嚴峻的糧食安全問題。
因此,劉漢元強調,確保我國糧食安全和國民生命線的關鍵要素一定要抓在中國人自己手中,尤其是在進行經濟建設的同時,一定要旗幟鮮明地依靠自己的力量去保障和解決糧食安全問題,用強大的國防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經濟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