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04
作者:中國產經新聞報
本報記者 宣紅彥報道
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常委、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就“光伏產業”、“能源安全”等熱點問題提出建議,以提案和大會發言形式積極關注社會熱點話題。
他認為,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能源消耗逐年攀升,化石能源導致的環境破壞日趨嚴重,能源安全和環境安全已成為我國面臨的兩個現實難題。在此背景下,太陽能光伏產業發展日益得到國家重視,產業發展面臨嶄新歷史機遇。
然而,在西方媒體的影響下,高污染、高能耗、產能過剩、重復投資等一度成為社會熱詞和公眾對行業的主流評價。美國、歐盟又先后對我國光伏產業發起“雙反”調查。國內90%以上的多晶硅企業去年以來被迫限產停產,整個行業發展陷入全面停滯之中。
劉漢元認為,隨著國家對光伏產業發展的日益重視,我國光伏產業應破釜沉舟,大力發展和快速啟動國內終端市場,以光伏電站的加快建設帶動我國整個光伏產業的跨越式發展,為此他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細化上網電價法,放寬規模光伏電站的并網審批。對于試圖進入光伏發電領域的企業來說,收購年限是其必須考慮的主要因素,甚至是其盈虧的分水嶺,這就決定了諸多企業將因收購年限不明而舉步不前,對國家政策持幣觀望。因此,根據光伏組件使用壽命一般在20-25年的能源生產特點,進一步明確收購年限為至少20年,或用市場化的方式大膽放開,并根據成本的實際變化和電網的承受能力,每兩到三年重新審核發布上網電價的具體標準,新制定的收購標準只管其后建設的項目。
第二,進一步優化國家相關光伏發電補貼方式。
對光伏發電項目按裝機容量進行補貼自2009年就已施行,但在實際操作中,由于相關的驗收標準和機制不健全,大量補貼資金反而被浪費。從2011年國家出臺光伏發電上網電價政策后,應統一實施針對發電量的上網電價法,并基于發電量進行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