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11
作者:央視網
今年不少提案關注糧食安全,比如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提議要“全局把握我國糧食安全”,針對當前我國的糧食安全現狀,建議從全局出發,合理提高全國的糧食價格,確保我國糧食安全。民進中央兩會提案建議“加快糧食主產區城鎮化”,認為中國國土面積適宜城鎮發展的區域僅占22%,且又與適宜農業發展的地區高度重合,這直接導致了城鎮化與糧食生產之間的緊張關系。雖然我國糧食生產實現“九年增”,但去年大米、玉米等糧食進口激增還是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尤其是在城鎮化加速發展的背景下,如何繼續保障國家的糧食安全顯得十分重要。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糧食產需缺口逐年擴大,糧食進口量創歷史最高。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韓俊表示,中國糧食供求總量趨緊,糧食自給率跌破90%,去年進口的谷物7700多萬噸。中農辦主任陳錫文也認為,“過去十年,在糧食總產量持續增長的背后,是更快的消費增長,甚至某些產品的供給趕不上社會需求的增長”。
從現在起到2020年,被普遍認為是城鎮化加速發展期,食品需求還會更大。
近年來我國農民種糧的生產成本快速增長、農資價格不斷攀升,種糧的比較效益逐年下降。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農業將呈現高成本、高風險、資源環境緊約束等問題。如何激發種糧農民的積極性?
答案是要多角度增加對農業農民的支持,加大各渠道農業投入,以此保證國家的糧食安全。
而在這些政策措施中,增加補貼要放在首位。因為在力圖避免糧價快速上漲的情況下,增加補貼可以減少農民的機會成本損失。種糧獲得的收入太低,會影響到農民收入的整體提高,導致收入差距愈拉愈大,而過大的收入差距則會影響到社會的穩定 ,應該通過補貼增加農民的收入。日、韓、歐盟、美國對農業的補貼很大,讓種糧農民的收入與從事其他行業的收入不致拉得太大。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補貼方向是:國家要完善主產區利益補償、耕地保護補償,加快讓農業獲得合理利潤、讓主產區的財力逐步達到全國或全省平均水平。繼續增加農業補貼的資金規模,新增補貼向主產區和優勢產區集中,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生產經營主體傾斜。
繼續提高糧食價格也在激發種糧農民的積極性上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糧食雖然是我國居民最重要的主食,但在目前的所有農產品中卻是最不賺錢的。它的價值在價格中沒有反映出來,說明目前我國的糧食定價機制還需要改進。現在種小麥基本上利潤為零,尤其是河北等北方地區,種麥一般還要澆灌幾次水,每次灌水需要40至50元,如果除去勞動力的費用,種麥基本上沒什么利潤。華北的農民一般一年種兩季,夏季麥子、秋季玉米,種麥子賺不到錢,種玉米每畝賺一至兩千元,而農民人均耕地又很有限。麥子是我國國民的主糧,長此以往,對糧食安全會影響很大。糧價太低會挫傷農民種糧積極性,糧價太高又會影響宏觀CPI與居民消費。糧食究竟該怎么定價?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按照生產成本加合理利潤的原則,繼續提高小麥、稻谷最低收購價”的原則定價。并在隨后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實施細則中,明確要求由發展改革委會同中央農辦、財政部、農業部、糧食局、農業發展銀行、中儲糧總公司提出方案并公布。這樣就可以保證糧食最低收購價在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與宏觀CPI調控之間進行適當的平衡。
在城鎮化過程中維護糧食安全,當然還要通過發展多種模式的農業科技服務,為農民種糧提供強大的科技支持。新型城鎮化,是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核心在于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是以包括農民在內的所有人的城鎮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