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11
作者:中國質量報紙
□ 本報記者 鄭建玲
據農業部數據顯示,“十一五”期間,我國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僅為40%,遠低于發達國家80%以上的水平,而最終實現產業化的尚不足5%。除大宗糧棉油等主要農作物育種外,50%以上的生豬、蛋、肉、雞、奶牛良種以及90%以上的高端蔬菜、花卉品種均依賴進口;70%以上的先進農產品加工成套設備依賴進口,多數國產農機具僅相當于發達國家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技術水平。因此,加快推進農業科技發展迫在眉睫。
全國政協常委、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等兩會代表、委員建議,在加快推進我國農業科技發展的進程中,應該讓龍頭企業扮演重要的角色。
現階段,我國農業科技實力、科研體系和技術成果轉化能力與歐美等國際農業科技先進水平相比,還有相當的差距,在應對我國農業生產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農業增長方式由粗放型經營向集約化經營轉變以及建設“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現代農業方面,面臨著諸多挑戰,亟須從多方面入手提高農業科技研發和推廣水平。目前,我國農業科研的投入僅占農業GDP的0.6%左右,不僅遠低于發達國家2%以上的水平,也低于聯合國糧農組織建議的發展中國家1%的水平,并且還存在著投入結構和方式不合理等問題。
目前,我國正步入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同步推進的關鍵時期,我國農業發展也面臨著新的機遇、風險和挑戰。如何把握機遇、應對挑戰?一些代表、委員認為,加快推進我國農業科技發展是關鍵,這需要國家面向市場深入推進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從政策、資金支持等方面加大對農業科技的研究和成果推廣力度。在這個過程中,要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引領作用。一方面,通過完善知識產權保護、放寬市場準入等,吸引各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積極承擔應用性科研項目的研究,圍繞農業生產中的關鍵技術問題進行攻關,走科研、開發、經營一體化的道路。同時,鼓勵和培育農業龍頭企業與科研單位、高等院校、農業部門和農戶等建立高效協作關系,通過組建農工貿綜合體等,以培訓、指導、提供良種和設備等方式,促進農戶掌握新技術。另一方面,對于那些有充分技術實力和研發水平并具有敏銳市場洞察力的企業,政府應從政策引導、榮譽鼓勵、經費投入、稅收減免等方面進行重點扶持,調動其投入到農業科技的研究和推廣中。此外,還可通過農業科研的國際合作,吸引國際組織、金融機構、企業等來彌補我國農業科技資金不足等問題。
只有解決了這些關鍵性的問題,龍頭企業才能在推進農業科技發展中,真正舞起“龍頭”,充分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