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20
作者:每日經濟新聞
作為全球最大的水產飼料生產企業,通威集團近10年來將光伏產業作為又一主業,并迅速做大做強。目前,通威晶硅電池片產量已躍居全球第一。
近期,通威在光伏產業的一個投資大動作,備受外界關注。今年1月底,通威太陽能(合肥)有限公司4GW高效晶硅電池項目在成都簽約,項目預計總投資約50億元。
“宏觀上,國內新能源產業正在加快發展速度,為我們帶來了更多的機遇。通威將繼續增加晶硅電池片的產能,把這個環節做大做強。”日前,在通威成都總部,通威集團董事局劉漢元主席談起公司加大投資光伏產業時表示,就目前公司已有3.4GW的晶硅電池片產能,僅占行業5%以內,未來增加到10GW,將占據行業的十分之一。
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采訪中,劉漢元主席不斷強調的是,發展以光伏為代表的新能源,正是目前破解國內霧霾等環境問題,是我國進行能源結構調整的關鍵所在。
“調能源結構是解決霧霾等問題的根本”
近年來,劉漢元主席不斷為光伏等新能源在國內的發展鼓與呼。身為十一屆全國政協常委,他近年的全國“兩會”提案,也多與此有關。
劉漢元主席透露,今年“兩會”,他將繼續提交關于光伏產業發展、電力體制改革方面的議題。
“現在,大家都很關注環境問題,比如霧霾,解決此問題必須要能源結構實現根本改變。”劉漢元主席說到,調整能源結構是其根本。“從能源的可再生性角度來看,化石能源顯然也是不能長期依賴的。應重點發展水電+光伏發電+風電等互補的清潔能源,對此各方都應形成共識。”劉漢元主席說。
劉漢元主席認為,光伏發電,是將太陽能轉換為電能,是清潔能源,不會有對環境的負罪感,而且是可持續的,只要太陽照常升起,就有電可用。他還透露,2006年其博士論文為《各種新能源比較研究與我國新能源的戰略選擇》,寫的就是“能源革命”。
就在10年前,劉漢元主席所掌舵的通威開始布局光伏業。此后,劉漢元主席引領通威集團不斷創新、不斷跨越,現已發展成為以農業、新能源為雙主業的跨國集團公司。
2016年,隨著光伏產業全線貫通,通威持續推進“漁光一體”模式,意在為推動我國現代漁業及新能源發展貢獻了積極力量。
據悉,通威在全球首創的“漁光一體”創新模式,將光伏發電和水產養殖有機結合,通過在水面上架設太陽能光伏組件,水面下養殖魚蝦等水產品,達到水產養殖和光伏發電協同發展。每畝每年能輸出5萬-15萬度電,相當于10-30噸石油的等效能量。
“‘漁光一體’不但做到了兩大產業的跨界整合,而且還沒有改變土地的原有性質,更沒有占用寶貴的土地資源。讓水產養殖向規模化、集約化、智能化發展,真正實現‘魚、電、環保’三豐收,整個養殖過程帶來綠色水產品和綠色能源的雙發展。”劉漢元主席表示。
“通威繼續做大做強光伏產業”
10年光陰荏苒,光伏產業也曾經歷高峰期、到陷入低谷、再到如今重回快速增長之路。
劉漢元主席掌舵下的通威已是目前光伏產業中的佼佼者。采訪中,劉漢元主席談起多年前的一些歷史,“多晶硅的價格一路飛漲,最高時達到300多萬元/噸,而當時國內多晶硅的平均生產成本僅僅70-80萬元/噸。” 劉漢元主席回溯到,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多晶硅價格一夜之間迎來暴跌,“當時多晶硅的價格就跌到了30萬元/噸”。
目前,國內多晶硅的價格在13~14萬/噸。“相較過去的高價,即使到目前的價格,我們仍有很好的利潤,憑什么?靠的是我們過硬的技術能力,更好控制成本等等。”劉漢元主席還指出,原來在四川有10多家多晶硅企業,目前還活著的僅有通威旗下的永祥多晶硅一家。
通威在電池片生產方面也是國內企業的佼佼者。據悉,通威太陽能(合肥、成都)公司已實現3400MW太陽能電池片和500MW太陽能光伏組件產能,已成為全球出貨量最大的晶硅電池片生產單廠。
20天前的今年1月22日,在成都,成都市雙流區政府、通威太陽能(合肥)有限公司4GW高效晶硅電池項目簽約儀式隆重舉行,預計總投資約50億元。而項目全部建成投產后,通威太陽能電池片產能將達到7.3GW,預計每年將新增營業收入約70億元。
大手筆新投資電池片項目,通威有著怎樣的考量?對此,劉漢元主席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回應到,首先在宏觀上,國內新能源產業正加快發展帶來眾多機遇,企業自身,電池片已具備相應基礎和優勢,繼續加大投資增加電池片產能,是為了在該領域做大做強。
同時,在整個電池片市場空間巨大,通威仍有很大的市場挖掘空間。他還進而表示,目前公司已有3.4GW的晶硅電池片產能,僅占行業5%以內,現有規劃產能都實現未來將增加到10GW,是行業的十分之一。劉漢元主席還透露,不僅電池片產能增加,通威下一步還會有上游多晶硅投資的相應計劃。借這些動作,通威將繼續做大做強光伏板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