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10
作者:中國質量報
在魚塘里裝上水下探頭、傳感器,通過手機實時監控魚塘含氧量等養殖關鍵數據;通過APP,一鍵操作,實現飼料自動投喂,供氧自動調節……近日,在四川成都通威國際中心舉行的全國漁業產學研合作與技術創新大會上,與會各方共同呈現了一幅“物聯網+大數據”引領下的智慧漁業發展圖景。
當前,水產養殖已成為我國大農業發展最快的產業之一。相關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國內水產品總產量(不包括遠洋漁業)2798.10萬噸,同比上漲0.58%。其中,水產養殖產量同比增長4.98%,捕撈產量同比下降15.79%。漁業經濟總產值9066.10億元,同比增長2.75%。
在亮麗的數據背后,中國漁業轉型升級的壓力依然突出。傳統的一家一戶分散型養殖導致水產養殖業面臨著資源浪費、生產效率低、養殖風險大、環境壓力大等問題,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精準化養殖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本途徑。要實現“汗水漁業”向“智慧漁業”轉變,需要養殖技術、裝備技術和信息技術的高度融合。目前,部分行業領軍企業已經開始了“互聯網+物聯網”的模式探索。其中,通威首創的“漁光一體”模式,為中國漁業綠色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通威實踐”、“通威智慧”和“通威方案”。
通威發端于水產行業,從34年前發明“渠道金屬網箱式流水養魚”,到如今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水產飼料企業,通威一直順應產業變革不斷穩步前行。據十一屆全國政協常委、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介紹,在漁業的自動化、智能化發展進程中,通威首創的“漁光一體”模式能夠真正實現魚、電、環保三豐收,水下產出優質通威魚,從源頭上、過程中解決水產養殖的安全和可控,讓消費者吃得更健康、更安全,助推水產行業健康轉型發展;同時水上輸出清潔電力,通過現代漁業與光伏發電的結合,實現綠色農業與綠色能源同頻共振、協調發展。
在此次論壇上,參會代表們紛紛圍繞“智慧漁業·創新驅動·共享共贏”這一主題展開智慧碰撞與觀點交鋒,現場精彩紛呈、創見迭出。
“加快漁業信息化建設,需要強化制度設計,明晰總體思路和探索建設路徑。”農業部信息中心副主任杜維成表示,以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等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為漁業信息化提供了新的發展動力。現代漁業是養殖技術、裝備技術和信息技術的有機結合,是傳統漁業同物聯網技術的深度融合,并在數據分析基礎上進行科學決策,實現標準化、精準化、自動化和智能化。
綠色可持續發展是中國漁業發展的永恒主題。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漁業物聯網與大數據產業創新戰略聯盟專家委員會主任林浩然認為,水產養殖的發展必須考慮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和服務特點,不能超過生態系統的承載力而導致生態系統的功能退化;水產養殖的發展不僅要考慮水產養殖者,還要公平對待其他相關的資源使用者;水產養殖的發展要同時兼顧、綜合考慮其他相關的產業。
標準引領正成為中國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驅動力。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高級工程師徐冬梅表示,中國漁業要加快構建標準化生態環境體系,實現智能化、網絡化、高可靠的物聯網生態圈,構建智能與安全的物聯網平臺,達到物聯網系統智能感知、協同信息處理、事件預測和事件規劃的發展愿景。
此次大會面向基層、面向生產、面向需求,為全面推動漁業產業技術發展和現代漁業產學研合作提出了新思路、新戰略、新方法,為傳統漁業的現代化轉型提供了解決方案和突破路徑。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站長助理王玉堂表示,中國漁業要繼續堅持“提質增效、減量增收、綠色發展、富裕漁民”的總目標,牢牢抓住轉方式、調結構的主線,不斷促進漁業資源配置優化和全要素生產率提升,走出一條產業開放、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漁業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