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14
作者:新華網
新華網報道
3月6日,全國人大代表、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就“ 打贏空氣環境生態脫貧攻堅戰”的話題提出自己的建議。
劉漢元表示,伴隨我國經濟發展不斷加快,以光伏、風能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產業作為我國在全球最具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改善國人呼吸和空氣質量的最核心產業,是與我國扶貧攻堅事業同等重要的基礎產業。劉漢元表示,我國完全可以發揮國家政治體制優勢,全力支持促進光伏、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他指出,中國逐漸從制造業大國轉變為制造業強國,從世界工廠轉變為世界研發基地,從中國制造轉變為中國智造,人民物質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改善和提高,實現了由貧窮到溫飽再到整體小康的跨越式轉變。
與此同時,伴隨我國經濟飛速發展,盡管國家近年來加大環境治理,一些地區也有了明顯改善,但國內生態環境總體上仍面臨較大壓力,霧霾天氣依然困擾著我國大部分省市,人民群眾無不渴望著能時時呼吸到新鮮干凈的空氣,仍期望著時時看到青山綠水藍天白云。
他認為,在這場“空氣、環境和生態脫貧”的攻堅戰中,發展以光伏、風能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正是贏得戰役的主力軍。
劉漢元認為,各類稅費成本居高不下已成為了影響光伏產業健康發展,影響其比較優勢形成,導致光伏發電需要補貼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他談到,當前我國光伏產業從上游的多晶硅等原材料,到中游電池片、組件等一系列元器件的生產,再到下游的光伏發電,都被全額征收各種稅費,主要包括:25%的企業所得稅、17%的增值稅及其附加,還有海域使用費、土地使用稅、印花稅、房產稅等超過20種其他稅費,就連國家補貼的發電收入都還要全部繳納增值稅及附加和企業所得稅。
他還提出,近十年來,光伏發電成本已下降了90%,全面實現平價上網的曙光已經出現,補貼并不會無限擴大。清華大學能源互聯網創新研究院報告顯示,我國光伏發電更大規模應用后,在2020年前后即可實現平價上網、不再需要補貼,此前已建成項目的補貼將在2022年至2025年間達到峰值,補貼金額在1000-1750億元之間。
為此,他建議,首先,用市場化機制引導產業健康發展,進一步落實、推廣國家能源局下發的《關于開展分布式發電市場化交易試點的通知》,促進更多購電方和發電方直接市場化交易,促使光伏電力消納和去補貼的完成。建議通過競爭性招標的方式,讓企業充分接受市場考驗,達到優勝劣汰的效果,并引導產業向規模合理化方向發展。
其次,全面清理并減免光伏行業的各種稅費。作為綠色電力的光伏發電,理應成為國家充分鼓勵和支持的重點產業。因此,針對光伏發電行業特性,建議明確全部減免征收企業所得稅、增值稅及其附加,因為對于這個與我們的身體健康、環境安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密切相關的產業,對于這個作為打贏“環境扶貧”、“空氣扶貧”攻堅戰主力軍的產業,國家完全有必要、有理由為它提供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空間,提供一條綠色發展的通道。
最后,通過市場化機制或者政策性措施解決光伏補貼資金問題。市場化機制方面,建議全面推行碳稅政策,同時輔之以“綠證”制度。按我國每年消耗40億噸煤炭計算,燃燒這些煤炭將排放100億噸左右的二氧化碳,如對每噸二氧化碳征收10-20元的碳稅,我國每年可征收1000-2000億元資金,將有效解決可再生能源補貼缺口問題。
“此外,通過收取碳稅還能進一步增加碳排放成本和費用,從而促使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消費逐漸減少乃至消失,從根本上解決我國霧霾及全球氣候變暖問題。從2008年至今,國家為防止污染氣體排放,已為煤電脫硫、脫硝補貼了10年時間,投入了大量資金。而光伏產業作為關乎全國人民呼吸健康的戰略新興產業,國家更應該、更有理由在一段時間內扶持它的發展,我國財政也完全有能力支撐其峰值時每年1000-1500億元的補貼金額。因此,無論運用市場化機制還是政策性措施,我們都有能力、有條件解決補貼的資金來源問題?!眲h元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