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08
作者:每日經濟新聞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歐陽凱報道
自“5·31”光伏新政公布以來,國內光伏行業面臨新的挑戰:指標規模受限、電價補貼下降……
6月7日,國家能源局網站公布與中國光伏行業協會代表座談的文章,強調稱國家發展光伏的方向是堅定不移的,國家對光伏產業的支持是毫不動搖的,同時表示,下一步,國家能源局將重點做好六項工作,包括配合抓緊發布第七批可再生能源補貼目錄、加大電改力度,切實推動分布式發電市場化交易試點等。
新政發布后,有光伏從業者呼吁“希望政策能給喘口氣(的時間)”。多位企業人士、專家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稱,目前有點“剎車太急”,應給予一定時間過渡。
光伏發電產業體系日趨完善
針對此次新政中所提“加快光伏發電補貼退坡,降低補貼強度”的政策導向,作為本次對光伏“5·31”新政進行聯名致信的企業家之一,中國最大的光伏發電設計院、十一科技董事長趙振元表示,應給予行業時間與空間。
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我國光伏發電累計裝機量為130GW,全年光伏發電總量約為1100億千瓦時,補貼金額在500億~700億元。未來三年,如以每年50GW的規模發展,新增裝機約150GW,但隨著補貼的逐步退坡,按照每度電補貼0.2元、平均發電1200小時計算,每年補貼金額僅在120億元左右,三年新增補貼總額不會超過400億元,所有已建成光伏電站總的補貼金額也就在900億~1100億元。
清華大學能源互聯網創新研究院報告顯示,我國光伏發電更大規模應用后,在2020年前后即可實現平價上網不再需要補貼,此前已建成項目的補貼也將在2022年至2025年間達到峰值,補貼金額在1000億~1750億元。
集邦咨詢新能源研究中心分析師曹君如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長遠來看,此政策對產業環境有幫助。接下來,現金流、產品質量跟不上的從業者會被加速淘汰。
對于光伏產業的發展,業內已達成共識:我國已經建立起了完善的光伏發電產業體系,設備制造、系統應用已處于全球領先水平;從制造過程來看,我國光伏產業從核心原材料到主要設備、主要產品、系統集成,規模均居全球第一;從能源投入產出看,當前制造光伏發電系統全過程的能源消耗在電站建成后半年內即可全部收回,而系統設計壽命長達25年甚至更久,可以實現既沒有污染物排放也沒有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接近零消耗持續發電的目標;從發電成本看,過去十年光伏電站建設成本已下降了90%,現有條件下建成的電站,我國東部地區每度電成本大約0.4~0.5元、西部地區0.3~0.4元,而且隨著技術的快速進步、規模效應的持續提升,二三年內上述成本還將下降30%以上,成為發電成本最低的能源生產方式。
對于產業新政,業內有聲音認為,新政應有一定過渡期,這會利于進一步強化和凝聚認識光伏、發展光伏、擁抱光伏的廣泛認知,并更加積極、更有作為地推動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記者注意到,新政發布后已稍有“松動”。6月4日,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經向主管部門了解后,向行業傳達:已取得2017年普通地面光伏電站指標的項目,在今年6月30號前并網的,仍執行2017年標桿電價。
壓縮2018年新增裝機規模和指標
此次“5·31”光伏新政,業內關注的重要一點是壓縮了2018年新增裝機規模和指標。
具體來看:普通電站暫不安排、領跑者“視情況而定”;分布式方面,2018年僅安排10GW。
根據中電聯上半年的數據,分布式并網已經超過了10GW,但是大部分是去年并網、今年納入統計,所以實際1~5月份并網量約4GW~5GW,未來7個月分布式尚有5GW~6GW的量可以安裝。
集邦咨詢新能源研究中心預測,“5·31”光伏新政將使中國今年光伏需求降至31.6GW左右(高低介于29GW~35GW)。
曹君如告訴記者,比對一季報預估的42GW上下,至少降低10GW。而若比對四月所下發的兩次征求意見稿中上修的數據(約50GW),則降低了近20GW,下滑約36.8%。
趙振元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降補貼大家心里都有準備,而與降補貼相比更重要的是限制指標,因為即使光伏平價上網了,如果沒有指標也沒用,因此“指標比價格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