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摸奧運,通威亮劍魚文化
2005-12-19
作者:通威
當下,食品安全成為公眾關注的熱門話題,在禽流感、豬鏈球菌對傳統家禽家畜業帶來重大影響的今天,人們發現放心和安全的食品是那樣可貴,對人類生存環境和自然界無害的食品是那樣可貴,正因如此,一直信奉安全健康理念的通威集團將推動一次食品的革新性行動,將顛覆人們傳統的吃魚觀念,對水產業和下游魚食品加工業帶來一次和國際接軌的變革。
在搶抓奧運商機的大戰中,來自成都的著名民營企業通威集團正試圖成為一支新的生力軍。
“作為全國第一個淡水品牌魚,‘通威魚’在國家農業部申報綠色食品的努力正進入最后沖刺階段。在此之前,我們已經和北京奧組委的市場開發部門進行了初步接觸。”通威集團高層昨日透露,在拿到綠色食品的權威認證后,通威集團將以此作為主打概念爭取進入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特別供應商行列,在全國掀起品牌大戰,僅此項的進入門檻預計就將高達數千萬元,而福娃貝貝的形象授權使用則是通威相當看重的一個方面。
深知營銷精髓的通威人認為,賣魚已經從賣產品的競爭階段升級到了“賣文化”的階段。
“中國悠遠的魚文化與北京奧運會吉祥物之一的“福娃”貝貝有著密切聯系,這使我們對奧運贊助深感興趣。“通威表示,作為奧運會的核心識別元素,奧運會吉祥物從誕生之日就受到世人的普遍歡迎。在上月吉祥物出爐之后,他們即對福娃貝貝的形象進行密切關注。據說,福娃貝貝的設計靈感來源于中國年畫“年年有余”、中國新石器時代的魚紋圖案、水浪紋樣的綜合。
事實上,無論是宗廟殿堂還是民間草根,魚文化已經深入到了中國五千年的歷史血脈之中。通威高層表示,“不懂中國魚文化,在未來中國及世界水產市場的深入競爭中就談不上有扎實的根底。”據透露,通威欲揮資10億來打造中國首條品牌魚。
魚文化尋根
“舉世公認,中國是世界上淡水養魚最早的國家。”據四川省水產局及通威集團研究魚文化的專家介紹,在上周通威專門召集了中國水產業的一批知名學者,探討通威如何站在魚文化之根上來發展。
據史料,河南安陽市殷墟遺址出土的甲骨卜辭中有“在圃魚”的記載,也就是說,在我國商代晚期就有人開始池塘養魚,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了。中國最早大面積養魚始于漢代,據《史記·貨殖列傳》載:“水居千石魚陡”。唐《史記正文》中也有:“言陡澤養魚,一歲收得千石魚也。”
魚的文化價值更為通威看重。魚,在我國古代一直視為吉祥物,在漢魏時代已在錢幣圖案中普遍使用了。西漢“五銖”錢中就有背上下左右四魚紋錢,還有新莽時鑄的“貨泉”,“泉”字作魚形。可見吉祥錢中的“魚”紋出現之早。
至于有關鯉魚的習俗更是在中華遼闊的大地上廣為傳播。鯉魚在唐朝時曾身價百倍,這是因為唐代是李家的天下,鯉同李諧音,魚“姓”了皇帝的姓。皇室之中以鯉為佩,兵符也改用鯉符。于是民間就不得不以鯉為諱,改稱鯉魚為“我鮮公”,百姓捕到鯉魚必須放生,誰出售鯉魚就得受罰。
這使得按民間常把鯉魚視為“財神”。每到新春佳節來臨之際,鄉間里就有人在黎明時分挑著擔子,在盒里盛著小鯉魚,一邊走一邊敲著小鑼鼓,嘴里喊著“財神爺來了!”于是家家戶戶趕緊把門打開表示歡迎,送給來人一個紅“封包”,對方就送上一條活鯉魚。民間的藝術家們用象征手法描繪了《年年有余》這樣的年畫,采用了“余”與“魚”的諧音,從而在畫面上繪出了大鯉魚的形象。
四川:魚文化的天府
在通威的大本營四川,其悠久的歷史也與獨特的魚文化相依存。而李冰父子打造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也使得天府之國成都擁有了大規模養魚的條件,使川西平原成了富足之鄉。
早在1955年3月21日,我國第一次發現的三億年前古生物———節甲類魚化石就和四川有關。這塊魚化石是重慶大學地質系教授樂森洵在四川江油縣發現的,因而被命名“樂氏江油魚”。
今年75歲的楊全成老人是建國后四川省水產局的第一任局長,他講述了一個有趣的故事:上世紀70年代,綿陽三臺縣修建了一座團結湖水庫,省里一批主管干部前去開慶功會,結果第二天水庫的大壩就垮了。震怒之下,干部到現場去檢查,結果卻在壩底找到了不少上萬年前的鯉魚化石和烏龜化石。“這說明四川的魚文化是比較久遠的。”
對于魚文化,楊全成說最初印象是在1952年學水產的時候。那時,中國一流的水產專家集中在中國科學院太湖淡水魚養殖研究所(即現在的中國科學院水產生物研究所),房子就是用的原國家領導人榮毅仁的別墅。一幫從戰火中走來的革命干部在那里一學就是半年多。
楊全成表示,開始學就知道了一個典故:春秋戰國時期的范蠡是中國養魚的老祖宗。“他有兩句名言:斤雞斗米有人喂,淡水養魚無人識。其中道理就是說,把雞喂到一斤的話,要喂一斗米,而僅用水就可以養的魚,卻沒有人認識到。”
相傳范蠡所作《范蠡養魚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養魚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最早論述養魚的專門文獻,寶貴經驗之一就是選擇鯉魚作為池塘養魚的品種,指出了在生產上和經濟上都有很大的優越性。《范蠡養魚經》中記敘了齊王向范蠡請教致富之道,更把養魚推崇為第一位的治生之法。
在成都,養殖和捕撈魚的歷史相當長。以郫縣為例,早在距今二千七八百年以前的望帝杜宇時期,這里即為古蜀國的都邑,已有約2300年的建縣歷史。《魏武四時食制》一書中記載:“郫縣子魚黃鱗赤尾,出稻田……”子魚黃鱗赤尾即“鯉魚”。這是我國最早的稻田養魚的記載。
到了唐代,主要漁業區在長江、珠江及其支流。這時除承襲前代的漁具、漁法外,還馴養禽修捕魚。766~768年,詩人杜布在四川奉節縣居住時,就看到當地居民普遍豢養鸕鶿捕魚。7世紀末,通川(今四川達縣)還出現過水獺捕魚。唐末,詩人陸龜蒙將長江的漁具漁法作了綜合描述,寫成著名的《漁具詩》。總體說來,中國古代的水產養殖,唐代以前以池塘養鯉為主;宋代以后以養殖草魚、青魚、鰱為主。
“四川的水產業在解放后獲得了大發展。”楊全成回憶,當時四川的水產業年產量只有1萬噸左右,主要集中在萬縣一帶。與之相比,現在產量已經將近100萬噸。這其中,通威集團創始人劉漢元發明的“渠道金屬網箱式流水養魚技術”作出了突出貢獻。這是產業上的一個革命,讓千千萬萬的漁農通過集約化水產養殖走上了致富路。
“我們在驗收時足足關注了三年,劉漢元發明這項技術后,我們全力支持他干,說搞成功了,是你的功勞,搞失敗了,由我們這幫老頭子負責。”想起當年的豪氣,楊全成的臉上掩飾不住笑容。
“藍色革命”升級魚文化
但遺憾的是,在古代水產史上寫下重要一筆的四川,在魚文化的發掘方面尚不盡如人意。
今年5月,聯合國糧農組織首次在世界范圍內評選出了5個古老的農業系統,作為全球農業文化遺產進行保護。作為有著1200多年歷史的農作方式,浙江青田縣方山鄉龍現村的稻田養魚成為亞洲惟一的入選項目。活田魚在國外頓時成了搶手貨,一條田魚高的可賣到40歐元。而最早發展稻田養魚的郫縣,甚至沒有出現在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的推薦名單中,不能不說是川人的一大遺憾。
再說吃魚的文化。只要是川菜館,無論大小,幾乎都有四川水煮魚這道菜,但真正發揚光大并向全國發展連鎖店的,卻是來自北京的“沸騰魚鄉”。據說1999年初北京飯店的特級廚師楊戰到四川考察菜品,認識了水煮魚的發明人,以3年50萬的價錢獲得了轉讓權,把正宗的水煮魚帶回了北京,結果反而成了水煮魚的代言人。
諸多案例,都使得作為中國最大水產巨頭的通威集團,深感有責任、有義務去發掘和發揚咱們四川的魚文化。
“魚文化流傳民間的東西很多,但由于受千百年來農業經濟的影響,沒有形成吃魚保健的濃厚文化氛圍。”水產專家表示,魚類對于人體的生長、發育、防病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作為世界聞名長壽之地的日本,患心血管病、癌癥、糖尿病的人遠遠少于其他地區,健康人群比例較其他國家大,據調查這與其長期大量食用水產品有很大關系,而世界另一長壽人群愛斯基摩人,他們的食品也主要以水產品為主。可見,吃魚可以吃出健康、吃出強壯體質來,也可以有效提高國民素質。吃魚更可以吃出一種營養文化,一種健康文化。”
“在城市有條件的地方,喝奶已經基本普及開來。但吃魚還是被作為蔬菜來看待,魚價還不如肉價高。實際上,如果能夠引導消費者形成正確的吃魚理念,真正啟動中國大陸13億人的大市場,無論對漁業企業還是對于國民素質都有非凡的意義。”
在通威集團及劉漢元眼中,即將發起的“藍色革命”,將使得占地球表面3/4面積的水體,成為未來人類食用的動物蛋白源的主要來源,而這將開辟一項偉大的事業。文/圖羅曙馳
在搶抓奧運商機的大戰中,來自成都的著名民營企業通威集團正試圖成為一支新的生力軍。
“作為全國第一個淡水品牌魚,‘通威魚’在國家農業部申報綠色食品的努力正進入最后沖刺階段。在此之前,我們已經和北京奧組委的市場開發部門進行了初步接觸。”通威集團高層昨日透露,在拿到綠色食品的權威認證后,通威集團將以此作為主打概念爭取進入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特別供應商行列,在全國掀起品牌大戰,僅此項的進入門檻預計就將高達數千萬元,而福娃貝貝的形象授權使用則是通威相當看重的一個方面。
深知營銷精髓的通威人認為,賣魚已經從賣產品的競爭階段升級到了“賣文化”的階段。
“中國悠遠的魚文化與北京奧運會吉祥物之一的“福娃”貝貝有著密切聯系,這使我們對奧運贊助深感興趣。“通威表示,作為奧運會的核心識別元素,奧運會吉祥物從誕生之日就受到世人的普遍歡迎。在上月吉祥物出爐之后,他們即對福娃貝貝的形象進行密切關注。據說,福娃貝貝的設計靈感來源于中國年畫“年年有余”、中國新石器時代的魚紋圖案、水浪紋樣的綜合。
事實上,無論是宗廟殿堂還是民間草根,魚文化已經深入到了中國五千年的歷史血脈之中。通威高層表示,“不懂中國魚文化,在未來中國及世界水產市場的深入競爭中就談不上有扎實的根底。”據透露,通威欲揮資10億來打造中國首條品牌魚。
魚文化尋根
“舉世公認,中國是世界上淡水養魚最早的國家。”據四川省水產局及通威集團研究魚文化的專家介紹,在上周通威專門召集了中國水產業的一批知名學者,探討通威如何站在魚文化之根上來發展。
據史料,河南安陽市殷墟遺址出土的甲骨卜辭中有“在圃魚”的記載,也就是說,在我國商代晚期就有人開始池塘養魚,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了。中國最早大面積養魚始于漢代,據《史記·貨殖列傳》載:“水居千石魚陡”。唐《史記正文》中也有:“言陡澤養魚,一歲收得千石魚也。”
魚的文化價值更為通威看重。魚,在我國古代一直視為吉祥物,在漢魏時代已在錢幣圖案中普遍使用了。西漢“五銖”錢中就有背上下左右四魚紋錢,還有新莽時鑄的“貨泉”,“泉”字作魚形。可見吉祥錢中的“魚”紋出現之早。
至于有關鯉魚的習俗更是在中華遼闊的大地上廣為傳播。鯉魚在唐朝時曾身價百倍,這是因為唐代是李家的天下,鯉同李諧音,魚“姓”了皇帝的姓。皇室之中以鯉為佩,兵符也改用鯉符。于是民間就不得不以鯉為諱,改稱鯉魚為“我鮮公”,百姓捕到鯉魚必須放生,誰出售鯉魚就得受罰。
這使得按民間常把鯉魚視為“財神”。每到新春佳節來臨之際,鄉間里就有人在黎明時分挑著擔子,在盒里盛著小鯉魚,一邊走一邊敲著小鑼鼓,嘴里喊著“財神爺來了!”于是家家戶戶趕緊把門打開表示歡迎,送給來人一個紅“封包”,對方就送上一條活鯉魚。民間的藝術家們用象征手法描繪了《年年有余》這樣的年畫,采用了“余”與“魚”的諧音,從而在畫面上繪出了大鯉魚的形象。
四川:魚文化的天府
在通威的大本營四川,其悠久的歷史也與獨特的魚文化相依存。而李冰父子打造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也使得天府之國成都擁有了大規模養魚的條件,使川西平原成了富足之鄉。
早在1955年3月21日,我國第一次發現的三億年前古生物———節甲類魚化石就和四川有關。這塊魚化石是重慶大學地質系教授樂森洵在四川江油縣發現的,因而被命名“樂氏江油魚”。
今年75歲的楊全成老人是建國后四川省水產局的第一任局長,他講述了一個有趣的故事:上世紀70年代,綿陽三臺縣修建了一座團結湖水庫,省里一批主管干部前去開慶功會,結果第二天水庫的大壩就垮了。震怒之下,干部到現場去檢查,結果卻在壩底找到了不少上萬年前的鯉魚化石和烏龜化石。“這說明四川的魚文化是比較久遠的。”
對于魚文化,楊全成說最初印象是在1952年學水產的時候。那時,中國一流的水產專家集中在中國科學院太湖淡水魚養殖研究所(即現在的中國科學院水產生物研究所),房子就是用的原國家領導人榮毅仁的別墅。一幫從戰火中走來的革命干部在那里一學就是半年多。
楊全成表示,開始學就知道了一個典故:春秋戰國時期的范蠡是中國養魚的老祖宗。“他有兩句名言:斤雞斗米有人喂,淡水養魚無人識。其中道理就是說,把雞喂到一斤的話,要喂一斗米,而僅用水就可以養的魚,卻沒有人認識到。”
相傳范蠡所作《范蠡養魚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養魚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最早論述養魚的專門文獻,寶貴經驗之一就是選擇鯉魚作為池塘養魚的品種,指出了在生產上和經濟上都有很大的優越性。《范蠡養魚經》中記敘了齊王向范蠡請教致富之道,更把養魚推崇為第一位的治生之法。
在成都,養殖和捕撈魚的歷史相當長。以郫縣為例,早在距今二千七八百年以前的望帝杜宇時期,這里即為古蜀國的都邑,已有約2300年的建縣歷史。《魏武四時食制》一書中記載:“郫縣子魚黃鱗赤尾,出稻田……”子魚黃鱗赤尾即“鯉魚”。這是我國最早的稻田養魚的記載。
到了唐代,主要漁業區在長江、珠江及其支流。這時除承襲前代的漁具、漁法外,還馴養禽修捕魚。766~768年,詩人杜布在四川奉節縣居住時,就看到當地居民普遍豢養鸕鶿捕魚。7世紀末,通川(今四川達縣)還出現過水獺捕魚。唐末,詩人陸龜蒙將長江的漁具漁法作了綜合描述,寫成著名的《漁具詩》。總體說來,中國古代的水產養殖,唐代以前以池塘養鯉為主;宋代以后以養殖草魚、青魚、鰱為主。
“四川的水產業在解放后獲得了大發展。”楊全成回憶,當時四川的水產業年產量只有1萬噸左右,主要集中在萬縣一帶。與之相比,現在產量已經將近100萬噸。這其中,通威集團創始人劉漢元發明的“渠道金屬網箱式流水養魚技術”作出了突出貢獻。這是產業上的一個革命,讓千千萬萬的漁農通過集約化水產養殖走上了致富路。
“我們在驗收時足足關注了三年,劉漢元發明這項技術后,我們全力支持他干,說搞成功了,是你的功勞,搞失敗了,由我們這幫老頭子負責。”想起當年的豪氣,楊全成的臉上掩飾不住笑容。
“藍色革命”升級魚文化
但遺憾的是,在古代水產史上寫下重要一筆的四川,在魚文化的發掘方面尚不盡如人意。
今年5月,聯合國糧農組織首次在世界范圍內評選出了5個古老的農業系統,作為全球農業文化遺產進行保護。作為有著1200多年歷史的農作方式,浙江青田縣方山鄉龍現村的稻田養魚成為亞洲惟一的入選項目。活田魚在國外頓時成了搶手貨,一條田魚高的可賣到40歐元。而最早發展稻田養魚的郫縣,甚至沒有出現在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的推薦名單中,不能不說是川人的一大遺憾。
再說吃魚的文化。只要是川菜館,無論大小,幾乎都有四川水煮魚這道菜,但真正發揚光大并向全國發展連鎖店的,卻是來自北京的“沸騰魚鄉”。據說1999年初北京飯店的特級廚師楊戰到四川考察菜品,認識了水煮魚的發明人,以3年50萬的價錢獲得了轉讓權,把正宗的水煮魚帶回了北京,結果反而成了水煮魚的代言人。
諸多案例,都使得作為中國最大水產巨頭的通威集團,深感有責任、有義務去發掘和發揚咱們四川的魚文化。
“魚文化流傳民間的東西很多,但由于受千百年來農業經濟的影響,沒有形成吃魚保健的濃厚文化氛圍。”水產專家表示,魚類對于人體的生長、發育、防病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作為世界聞名長壽之地的日本,患心血管病、癌癥、糖尿病的人遠遠少于其他地區,健康人群比例較其他國家大,據調查這與其長期大量食用水產品有很大關系,而世界另一長壽人群愛斯基摩人,他們的食品也主要以水產品為主。可見,吃魚可以吃出健康、吃出強壯體質來,也可以有效提高國民素質。吃魚更可以吃出一種營養文化,一種健康文化。”
“在城市有條件的地方,喝奶已經基本普及開來。但吃魚還是被作為蔬菜來看待,魚價還不如肉價高。實際上,如果能夠引導消費者形成正確的吃魚理念,真正啟動中國大陸13億人的大市場,無論對漁業企業還是對于國民素質都有非凡的意義。”
在通威集團及劉漢元眼中,即將發起的“藍色革命”,將使得占地球表面3/4面積的水體,成為未來人類食用的動物蛋白源的主要來源,而這將開辟一項偉大的事業。文/圖羅曙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