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第九期
面對酷暑高溫,有這么一群人,他們頭頂驕陽、不懼酷暑,依舊默默堅守在一線,用奉獻和汗水詮釋著奮斗的意義。為充分挖掘一線團隊和員工先進事跡,在全公司營造“立足本職,愛崗敬業”的良好氛圍,今日起,我們將推出“致敬一線最美奮斗者”報道,深入通威各體系、板塊工作一線,挖掘鮮活亮點,傳遞正能量,充分展現一線員工和團隊的精神風貌和優良作風,全面展示通威各體系、板塊發展脈動。
永祥股份
永祥冷氫化工段的守護神
探訪時間:8月14日
探訪地點:四川省樂山市
探訪人物:永祥新能源冷氫化工段工段長陶勛貴
每一天,陶勛貴都要爬 5 層鋼架樓梯,逐層檢查設備運行狀態
作為永祥兩大高純晶硅項目之一,2019年上半年,永祥新能源交出一份令人滿意的成績單,不論是產量還是質量均穩步提升;還原電耗指標、硅粉消耗優于設計值,蒸汽、天然氣、氯元素等的消耗也穩步下降,順利實現達產達標,書寫了永祥速度、永祥效率新內涵。永祥新能源生產裝置的高速穩定運行,離不開全體員工的精心守護,冷氫化工段的工段長陶勛貴便是其中之一。
走基層路線圖
半小時過目上千數據 精準掌控設備運行狀態
早上8點,陶勛貴已佩戴好紅色安全帽,穿好藍色工裝,戴好巡檢包邁步走進廠區。每天固定舉行的生產調度會后,陶勛貴馬不停蹄趕往中控大廳。這里是公司的大腦,實時監控著所有設備的運行情況。陶勛貴像醫生查看病人檢查報告般,留意著每一個跳動的數字,不時拿出本子和筆進行記錄、與負責監控的員工交流。不僅是當前裝置運行狀態,還有裝置12小時之前每一小時的運行狀態。從9點到9點30分,陶勛貴每天都會花上半小時,過目上千條各類數據。“就像醫生通過異常指標來判斷病人的身體情況,我們也需要通過設備運行數據來了解設備的健康情況。”
陶勛貴認真查看設備運行情況
永祥新能源如同一臺快速運轉的機器,每一個工段都是上面的齒輪,一個齒輪出了問題,整個機器都會停止。而冷氫化工段是其中格外重要的一環,如同人體負責新陳代謝的肝臟。“我們的裝置是負責將晶硅生產的副產物轉換為晶硅生產用的一種原材料,裝置的處理能力決定了晶硅生產的能力。”提及此,陶勛貴話語中透露出一份自豪。
高溫下王剛補充水分
背上三十斤應急處理裝備 必須2分鐘爬上5樓
為深入裝置區,陶勛貴常需徒手攀登直梯
工段有專門的巡檢人員,但陶勛貴每天還是要“走一圈”,才能放心。”陶勛貴回憶。連接裝置區樓1到5層的是樓旁呈大Z字形的鋼架樓梯,這種樓梯上升幅度高、梯級間隔較大,爬起來比一般樓梯更費勁。對于陶勛貴和他的同事而言,他們必須在2分鐘之內從1樓爬到5樓,即使是背著三十斤的應急處置裝備。因為對于化工企業來說,當裝置出現異常情況,5分鐘內是黃金處置時間。一旦超過5分鐘,一些物料的泄漏,就讓人根本無法靠近處理,所以2分鐘內到達,才能確保問題的可控。
除了去查看數據和現場巡檢,陶勛貴每天大部分時間是對照工段工作清單,一一落實各項工作:與員工商量裝置優化、分析設備運行情況、及時排除安全隱患確保設備的穩定.......
“今年4月公司舉行了首屆家屬訪企日活動,我專程讓父母、妻子帶著小孩參加,之前他們一直怪我加班太多,但在參觀廠區后,看到我們的工廠如此漂亮、壯觀,也就認可、理解我的工作了。”說到此,陶勛貴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頂著 40 度的高溫,衣衫早已濕透
記者手記
永祥沒有不可能
裝置區鋼架樓梯,幅度高、梯級間隔大。我頂著烈日,跟著爬了三層,已經有些氣喘吁吁。當陶勛貴告訴我,如果有裝置出現問題,他們背著三十斤應急處置裝備也必須在2分鐘從1層跑到5層時,我有些驚訝:“可能嗎?”
但對于陶勛貴和他的同事而言,不是可不可能,而是必須做到。2分鐘到不了,錯過了5分鐘黃金救援時間,問題就可能變成事故,影響的是整個公司生產經營。
“哪有什么歲月靜好,只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當我們感嘆這座全球領先的現代化工廠,綠色安靜,如同花園一般,不應該忘記背后“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守護裝置二十四小時穩定的所有永祥人,是他們用汗水、用責任、用認真撐起了我們的光伏夢。
通威太陽能
眉山基地的守望者
探訪時間:8月7日
探訪地點:四川省眉山市
探訪人物:通威太陽能資深工程師王剛
作為通威電池板塊的重要戰略布局,通威太陽能眉山10GW高效晶硅電池項目總投資額超過60億元,打造全球智能化程度最高、量產轉換效率最高、節能環保的綠色工廠,眉山基地將繼成都基地后,又一次成為全球10GW級的最大高效晶硅電池基地,進一步夯實通威太陽能全球最大的晶硅太陽能電池企業地位。
頂著40度高溫 日均行走兩萬步
上午10點,記者見到了正在工地巡查的王剛。負責眉山基地現場施工管理工作的他,參加過通威國際中心,通威太陽能成都基地一期、二期、三期項目工程建設,可謂是“身經百戰”。眉山基地占地近1000畝,相當于90多個足球場面積那么大,為了保證眉山項目順利投產,他每天頂著40多度的高溫巡查工地,協調解決施工的難題,日均步數超過2萬步。
看著記者們“毫無準備”,王剛拿來了膠鞋和礦泉水,指了指“你們這樣的鞋,進去走上一圈就報廢了,工地上容易中暑,要多喝水。”做完準備工作,王剛帶著我們,像平常一樣開始了工地巡查。“水排得如何了,一定要注意安全”“圍墻的勾縫要更飽滿一些。”每到一處,王剛都要仔細查看和了解,一旦發現不合格的地方,現場與施工方負責人員溝通協調,提出整改意見。
11點50分,走了近兩個小時候后,巡查結束,此時氣溫已接近40度,王剛的后背早已濕透,汗如雨下。像這樣的巡查,王剛每天都要進行至少兩三遍。“早就習慣了!一個項目干下來,鞋都要穿壞四五雙。”王剛笑著說。
“大雨小干、小雨大干、不下雨拼命干”
“通威速度不是一句口號,是腳踏實地干出來的。”在王剛看來,比高溫更可怕的是下雨天。“其他進度慢了,我們可以加人、加機械,加班加點趕進度,天氣原因我們無法左右。”施工單位進場后,王剛積極溝通,根據雨季天氣變化制定切實施工方案,科學合理安排施工,做到“雨天有準備,晴天有進度”。
“工人們經常是冒雨施工,衣服緊緊地貼在身上,根本分不出哪些是汗水,哪些是雨水。”王剛說,工作忙起來,連續三四個禮拜都不休息,晚上回到賓館都是十一二點了,跟家里微信視頻,小孩早已經睡著了。特別感謝我的妻子,感謝她對我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幫我穩固住了“大后方”,這樣工作起來才更有干勁。
王剛表示,從步入社會的第一天就是搞工程施工,作為工程建設者要耐得住寂寞,吃點苦不算什么,家常便飯而已;做為通威工程建設的先鋒,必須沖在最前面,只有企業這個大家好了才有自己更好的小家;每當看到項目按時建成并投產,做為建設者心中充滿了自豪感。
每天下午,王剛都會爬到板房的高處,用手機記錄下工地每天的變化,他說,做工程就像在培育一個孩子,耐得住寂寞才守得住繁華,自己能做的就是干好工程,給大家和小家一個圓滿交代。
巡查一圈, 鞋上滿是黃泥
記者手記
他們一直都很拼!
1000畝有多大?一圈走下來,我們花了近2個小時,衣服濕透,臉和手臂輕度曬傷,為了拍攝一張項目全景,攝影記者試圖走上一處高地,然而經過雨水浸泡的地面早已經蓬松成為“沼澤”,淤泥直接沒過膝蓋,無法動彈,最終,現場施工人員找來木板作為支撐,舍棄了膠鞋,才成功“脫困”。
這還不是一天中氣溫最高的時候,像這樣的巡查,王剛每天都在進行,他的想法是,“公司派我過來是解決問題的。”
有幸跟蹤報道通威太陽能3年之久,見證了公司一路發展的輝煌,有時候我會想,他們是否可以慢一點了,還需不需要這么拼?從王剛他們身上我想我看到了答案。在通威太陽能團隊身上有著一種共同的氣質,“高效執行”、“不找借口、不找理由”、“只爭朝夕”。他們深知,在激烈競爭的光伏市場,慢了或者停下就意味著落后、淘汰、出局,這或許就是“通威速度”、“通威現象”背后的優秀基因。